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烽火1937,从黄埔开始 > 第22章 根据地发展

第22章 根据地发展

冰雪消融时,桐柏山的溪流解冻了。·齐\盛_晓.说+徃- +庚+歆~最,哙!潺潺流水顺着新修的水渠淌进梯田,在晨光里泛着粼粼波光。陈天踩着泥泞的田埂,看着张大山光着膀子吆喝着牛犁地,铁犁翻开的黑土散发着潮湿的腥气,心里踏实得像揣着块暖玉。

“司令,这新式犁真省力!” 张大山甩了把汗,牛肩上的轭具是李石头用铁轨钢打的,比木头犁架结实十倍,“往年十个人一天耕三亩地,现在五个人能耕五亩!”

田埂另一头,周安邦正指导几个山民沤肥。他们把秸秆、人畜粪便和石灰按比例分层堆在土坑里,上面盖着茅草。“这‘堆肥法’是陈司令教的,肥力比单纯的农家肥足三倍。” 周安邦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示意图,“等麦子扬花时施下去,亩产能多打二十斤。”

陈天蹲下身,捻起一撮黑土搓了搓。这半年来,根据地光是新开垦的梯田就有三百多亩,还修了七条引水渠,把山泉水引到了往年干旱的坡地。钱有福带着几个会算账的山民,把土地按人口和劳动力分配,谁家多劳就能多得,农闲时还组织互助组帮缺劳力的家庭干活,田埂上的笑声比往年多了不少。

“赵政委呢?” 陈天首起身,看到水渠尽头有人在用竹竿测量水位。

“在石灰窑那边盯进度呢。” 周安邦指着山坳,那里的烟囱正冒着白烟,“说要赶在春耕前烧出三百担石灰,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刷寨墙。”

穿过错落的石屋,铁匠铺的叮当声越来越响。李石头光着脊梁,抡着二十斤重的铁锤砸在烧红的铁坯上,火星溅在他黝黑的胳膊上,他浑然不觉。铁砧上是正在打造的新式镰刀,刀刃弧度比老式镰刀大,淬火后泛着青蓝色的光泽。

“司令!您看这‘月牙刀’!” 李石头举起刚打好的镰刀,得意地笑着,“割麦子比原来快一半,还不容易卷刃!昨天王村的村长来看了,要预定五十把!”

铁匠铺里摆着十几个铁砧,一半是独立旅的老兵,一半是红队招来的铁匠。¢我?地¢书?城¨ !埂,芯!嶵\全-墙角堆着从日军据点拆来的铁轨、弹壳,甚至还有半截坦克履带,都被李石头变着法儿改成了农具和武器。最显眼的是墙角那台土造冲压机,是用缴获的日军炮管做的,能压制手榴弹的外壳,效率比手工敲打提高了十倍。

“炸药产量怎么样?” 陈天指着旁边的硝石作坊,几个山民正用土法提炼硝石,大缸里的液体泛着泡沫。

“够够的!” 李石头领着他往地窖走,推开沉重的石门,里面整齐码着木箱,“这是上个月造的两百枚‘狼牙弹’,还有五十个土地雷。周副司令说要在山外的要道上埋一排,让鬼子进不来!”

走出铁匠铺,隔壁的纺织坊传来嗡嗡的纺车声。十几个妇女围着两架土造织布机忙碌,青鸢正在教新招来的姑娘们接线头,她的手指纤细灵活,穿过交错的经纬线时毫不含糊。织好的土布堆在墙角,被染成灰、蓝、黄三种颜色 —— 灰色给战士们做军装,蓝色给干部,黄色留给山民。

“这布比山外买的结实。” 青鸢拿起一匹灰色土布,布纹细密,“用草木灰染的,耐脏,还不容易褪色。上个月给独立旅的弟兄们做了一百套棉衣,都说暖和。”

纺织坊旁边是造纸坊,几个年轻人正用桑树皮和旧麻纸抄纸。抄好的纸晾在竹架上,虽然不如城里的宣纸白净,却足够印传单和课本。孙小虎正蹲在石臼旁捣纸浆,脸上沾着纸浆沫子:“司令,我们印的《抗日识字课本》己经出到第三版了,各村的扫盲班都等着用呢。”

逢五的集市是红石峪最热闹的时候。寨门内的空地上搭起了三十多个货摊,南来北往的山民背着山货赶来交易,有核桃、板栗、草药,还有猎人打来的野猪肉。+二,8\看,书/徃^ \免.肺·岳+黩,钱有福戴着老花镜坐在账房里,算盘打得噼啪响,他面前的木板上写着 “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八个字。

“陈司令!” 一个背着药篓的老汉挤到账房前,手里举着几株品相极好的天麻,“这是俺在野猪岭采的,能换多少盐?”

钱有福接过天麻掂量着:“老汉这天麻成色好,给你半斤盐,再添两尺布,咋样?”

老汉笑得露出豁牙:“中!中!还是红石峪的集市公道!”

集市上最受欢迎的是铁匠铺的农具和纺织坊的土布。李石头新打的锄头换走了半车红薯,青鸢织的蓝布被山民们争相抢购。还有个货摊卖的是陈天指导制作的肥皂,用猪油和烧碱熬制,虽然样子粗糙,去污力却比皂角强,很快就被妇女们抢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