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烽火1937,从黄埔开始 > 第22章 根据地发展

第22章 根据地发展

“黑风口的封锁松了些。” 钱有福翻开账本给陈天看,上面记着往来的货物,“上周老杨的商队从信阳回来,带了二十匹洋布,还有十斤磺胺,说是用咱们的石灰换的。” 他指着账本上的红圈,“就是棉花还缺,今年冬天的棉衣怕是不够。”

陈天想起周安邦提过的秘密商路:“让老杨走‘鹰愁涧’那条路,去六安找王掌柜,他那边有棉花。告诉王掌柜,我们用桐油换,一斤桐油换三斤棉花。”

正说着,周安邦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拿着几张纸条:“这是刚收到的商情,日军在商城查得紧,盐价涨了三成。但罗山那边的伪军换防,新上来的张队长是咱们的人,从他那里能弄到子弹。”

陈天接过纸条看了看,上面用暗号写着 “白米涨价,粗粮充足”—— 其实是说食盐紧张,弹药充足。这是根据地和秘密商人约定的暗号,避免被日军截获时暴露。

“让孙小虎给张队长发报,要五十条步枪子弹,用二十匹土布换。” 陈天把纸条递给钱有福,“让老杨多带几个护卫,最近不太平。”

傍晚的扫盲班最是热闹。祠堂里点着十几盏油灯,三十多个男女老少围着黑板坐着,有战士,有山民,甚至还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老赵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笔一划格外认真:“这个字念‘国’,国家的国。我们都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

“赵政委,这‘国’字为啥外面是个方框?” 一个山民举手提问,他是老鸦窝的猎户,之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这方框就是咱们的城墙,把老百姓护在里面。” 老赵指着 “国” 字中间的 “玉”,“这玉就是宝贝,是咱们的土地、粮食、亲人。要是城墙破了,宝贝就被鬼子抢跑了。”

底下的人听得连连点头,有人掏出石笔在石板上练习,石笔划过石板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周安邦坐在后排,正帮几个伤员写字,他的右手还不太灵活,写的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用力。

祠堂外的空地上,宣传队正在排新戏。一个穿着灰布军装的年轻人扮演日军军官,张牙舞爪地抢老百姓的粮食,引得围观的孩子们齐声痛骂。轮到青鸢出场时,她扮演送情报的猎户女儿,面对 “日军” 的盘问毫不畏惧,台词说得字正腔圆,赢得满堂喝彩。

“这戏是孙小虎编的,叫《红石峪保卫战》。” 青鸢走下台,脸颊微红,“下周去各村巡演,让没见过鬼子的乡亲们也知道他们多坏。”

戏台旁的大树上挂着块木板,上面贴着《桐柏抗日简报》,每期印五十份,贴在各村的显眼处。最新一期的头条是陈天写的《春耕与抗战》,号召大家 “多种一亩地,多打一颗粮,就是多杀一个鬼子”。下面还登着张大山的《刺杀术心得》和李石头的《土法造地雷》,图文并茂,战士们看得津津有味。

深夜的指挥部里,灯火通明。墙上的地图除了标注日军据点,还密密麻麻写着建设项目:“西月修通豹子岭水渠”“五月完成二道防线加固”“六月扩编铁匠铺”…… 陈天用红笔在 “军工坊” 三个字下画了着重线。

“李石头的兵工厂得加快进度。” 陈天指着地图上的山坳,“己经让他在那里挖山洞,就算鬼子轰炸也不怕。计划造十门土炮,用铁轨做炮管,能打三里地就行,对付鬼子的碉堡足够了。”

周安邦翻开联防手册:“二十三个村的自卫队都配齐了武器,每个队五十人,有步枪的带步枪,没步枪的带梭镖和大刀。每月集中训练五天,青鸢的‘猎人’队负责教射击,张大山教刺杀。”

老赵点着旱烟,烟锅里的火光忽明忽暗:“各村的地道都挖通了,能藏人藏粮,还能互相连通。上次日军侦察机飞过,啥也没看着,还以为咱们还是个小山村呢。”

陈天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红石峪。寨墙上的火把连成一条长龙,作坊里还亮着灯,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从最初的几间石屋,到如今的梯田、作坊、学堂;从几百人的队伍,到上千人的抗日联军;从缺衣少食,到自给自足…… 这一年的变化,比他想象中还要快。

“通知各部门,” 陈天转过身,目光坚定,“春耕结束后,集中力量搞军工生产。李石头的土炮要在秋收前造好,纺织坊要储备足够的冬衣,钱副官继续打通商路,咱们不仅要守住根据地,还要往外发展。”

窗外的风带着春的暖意,吹得灯火轻轻摇晃。远处传来哨兵换岗的脚步声,伴随着几句低声的笑语。陈天知道,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凝聚人心 —— 当每个山民都能吃饱穿暖,每个战士都有枪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