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57章 三卷争辉,御笔定魁

第57章 三卷争辉,御笔定魁

·对于徐修这些士子来说,省试结束了,但是对于考官们来说,省试正进行到了最紧要的部分。\咸,鱼/看^书_ ?已¢发/布~嶵·芯-蟑?劫*

收卷官要将试卷迅速护送到封弥所。在这里,专任封弥官率下属在监封官监督下,用特制纸张,将每份卷子上标识考生身份的文字仔细严密地糊盖封死。

糊好后的试卷只在边上加盖一个序列编号印章,同时,对号官登记下这份卷子的原始信息和糊名信息,这份关键登记册也要严格封存保管。

这些卷子旋即被送入誊录所,多位誊录人在誊录官监管下,将每份原始卷子,即朱卷上的所有内容原原本本、分毫不差地誊抄到另一套试卷上,誊写必须使用统一的工整楷书,抹去任何个性特征。

誊写完毕,誊本与朱卷配对送至对读所,由对读官领人逐字核对朗读校对,确认誊本与朱卷完全一致,才算过关。

誊本分发到考官手中,阅卷流程便正式启动。

首先是官员进行初步筛选,主要审视格式是否合规、是否犯讳,文理是否通顺、有无明显政治触禁,发现严重问题,可首接黜落。

合格的,作初步等级划分,送交下一环节。

接下来,学问精深的覆考官独立仔细阅读誊本内容,根据“经义是否纯正、文辞是否雅驯、立论是否得当、才识是否超凡”等标准,给出详细的批语和最终等第评定。

覆考是关键评判环节,覆考官不必理会初考的评定结果。

最终,主考官,即知贡举及同知贡举组成的详定小组审阅初考和覆考的评语与等第,若初、覆考等第一致,通常即采纳此结果。

若初、覆考等第差异悬殊或批语严重分歧,则详定小组必须亲自重阅争议卷。

必要时可调出原始朱卷核对疑难,甚至召集覆考官合议。

从收卷首至放榜,所有参与阅卷的官员吏役,全部禁闭于贡院之内,与外界断绝联系。

于是,在贡院高墙隔绝的内外,在正月剩余的寒夜和二月渐起的暖意中,这套严密的程序悄无声息却高效地运转着。

一笔笔关乎个人前程、皇朝选材的判定正在被书写、誊录、复核、定夺,最终将于阳光照耀的殿前,化为响遏行云的一声唱名。

今年的知贡举是翰林学士赵概,同知贡举是翰林侍读学士张锡、天章阁待制王贽、张揆、天章阁侍读赵师等人。

他们正一份份看着最终呈上来的卷子。~餿.嗖_暁?税?惘? ·首+发·

贡院详定所,烛火将几位考官的身影投在墙面上。

虽然案头所有场次的誊本皆在,但焦点无可避免地首先落在那些首场《诗》与《赋》的卷子上,这是决定“敲门砖”的第一关,也是祖宗成法的显性标准。

翰林学士、知贡举赵概端坐主位,神态比旁人更显沉静。

他深谙规矩,诗赋不过关,则万事皆休。 张锡正捻须称赞一份《盖轸象天地赋》文辞如何雄浑华丽,王贽也认为其虽华美但经义基础扎实,可列为魁首。

赵师则对一首意境清旷的《黄花如散金》诗颇有好感。

然而,赵概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这些华彩之上太久。

作为以务实稳健著称、曾被官家倚重处理过繁杂事务的重臣,他心中另有一杆秤。

官家既委他以贡举重任,其意绝非只想选拔一批吟风弄月、辞藻华丽却于国计民生无补的“文星”。

赵概心知肚明,在确保诗赋达标的前提下,他必须在后续评判中更加看重举子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

“张公、王公精评甚是,” 赵概待众人对那份华丽诗赋卷的热议稍歇,缓缓开口,“首场诗赋,乃窥文心、验根柢之要径,断不可废。我等职责首在遴选出文理通顺、根基扎实之才。”

他首先肯定诗赋的基础地位,众人点头。

但他话锋紧接着一转,“然则,”

赵概目光扫过西位同僚,“抡才大典,非仅为天下选文章宗匠,更为朝廷择牧民安邦、佐君济世之器。 陛下圣心期许,想必亦是如此。”

他指向刚被热议的那篇《盖轸赋》誊本:“此卷文采斐然,根基深厚,自当为前列。”

随即,他又拿起该生对应的策论誊本:“然其策论《治国何先》所陈,多引古论今,义理虽正,然于当世吏冗、财匮、边患诸症结,剖析流于泛泛,未及要害,亦少具体可行之方略。”

“覆考官批评其‘立论稳妥,惜少创见’,确是中肯。”

赵概摇头,“若取中,位次可居前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