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51章 归朝之后,上元之前

第51章 归朝之后,上元之前

徐修接过那份关于漕渠的草稿,借着烛光细读起来。`0_0/暁\说′惘¨ ?冕^肺·跃/犊+

然而,读了几行,他却察觉到老师的目光似乎并未完全落在纸上,反而带着一种沉思与考量,在他与文稿之间轻轻游移。

徐修放下文稿,抬头望向老师,问道:“老师,可是还有事要嘱咐学生?”

范仲淹温和地笑了笑:“罢了。为师本想等你科考之后,寻个更从容的时机再谈。”

他停顿了一下:“承哉,你可知今日在殿上,官家召我入京,并命我留任枢府?”

徐修闻言大喜,脱口而出:“老师,官家此举,分明是有心将枢务重担托付于您。!”

范仲淹微微颔首,神色却未显过分喜悦:“嗯,中枢佐贰,主理军机,确属要害。且观殿上群臣神色变幻,此议怕是官家未经政事堂集议便独断施行。”

他顿了顿,声音沉静中透出一丝分量,“此外,官家还特赐为师‘便宜行事’之权。”

“便宜行事?”徐修一惊,这西个字意味着权柄,那是几乎超脱于常规程序之上的专断之权。

范仲淹将徐修眼底的震动尽收眼底,平静问道:“今日殿上,枢议纷呈。文宽夫(文彦博)为首相,兼有开封府权知张尧佐附议,张中丞附从,皆力主以我为边帅而离京,户部副使包拯极力赞成留任;庞醇之(庞籍)则态度暧昧,似允非允。承哉,你于其中,可见几分端倪?”

徐修收拢心神,略一思索,条理清晰地分析道:“老师乃昔日庆历诸臣中枢,声望卓著。文相恐老师归京,权柄动摇其位,故而首倡异议。”

“张尧佐身为外戚,位尊而功少,附和首相自是明哲保身之道。”

“张中丞持宪之臣,其议或出自对朝廷体制之虑,非是私心。包副使性刚首,建言应秉公而发。至于庞参政…”

他语气略缓,“昔日老师与韩、欧诸公离京,庞公因熟悉西事得以留任中枢。此番老师回朝,于其权位影响最巨,然他与老师素有旧谊,故其左右为难,难以坚拒。”

“善!”范仲淹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欣慰颔首,“果有长进,所论近情近理。殿廷之争,实乃宽夫近乎一人掌权。^微\趣\小^说~ _首^发-官家赐我便宜之权,一则恐各衙门掣肘火药事务,二来……”

他意味深长地道,“亦有分文相之威、稍削其柄之意。观此形势,恐怕不日亦将有诏起复王拱辰等侍从旧臣来制衡我。”

徐修心下恍然,这便是庙堂之上不动声色的帝王心术。

范仲淹目光落在徐修身上:“承哉,今日官家对你的关注,非同寻常。是他亲口问起你的学问根底、火药功绩乃至省试前景。‘圣眷’二字,于仕途而言重逾千钧。他日你踏上朝班,这即是最大的倚仗。然而,”

他话锋一转,语重心长,“福兮祸之所倚。得君王垂青,便意味着未来必有艰难险阻托付你身。你要早有预备,砥砺志节,增长才智。”

徐修肃然受教:“学生谨记于心。”

“对了,”徐修像是想起什么,又道,“学生在京中这些时日,除却故旧,还遇见了两位人物,颇不寻常。”

范仲淹略感意外:“哦?能让你特意提起,想必不凡。”

“一是鄞县县令王安石王介甫,二是步军副都指挥使狄青狄汉臣将军。”

范仲淹眼中了然:“原是此二人啊,你作何观感?”

“王介甫心怀百姓,胸怀匡世济民之策,然性格刚愎,常有惊世骇俗之论,拙于应酬世故。狄将军则精于军旅,深怀家国,有勇有谋,目光长远,只是,似不甚通晓庙堂之上的纷争。”

范仲淹缓缓点头:“介甫曾数次登门求教,亦常有书信论道。其才不可限量,见解深刻犀利,他日入主两府,亦不足为奇。至于汉臣…”

他声音里多了几分亲切与感慨,“他随我经略西北,情谊如同师徒。你说得不错,汉臣赤心为国,然终究行伍出身,于朝堂纷争中,恐难周全自保。承哉,”

范仲淹的目光深深看进徐修眼中,带着一丝托付,“他今日位在你上,定会倾力护佑于你。然而,世事难料,倘若异日汉臣遭逢风波困厄,念在你我师徒,念在他对你的照拂之情……”

徐修心头一凛,深知老师此言非虚。以狄青武将之身,立下如此殊勋而身处文官集团之中,其隐忧不言而喻。^暁\说,C¢M_S* +已¨发?布-罪,芯^彰.截′

他立刻正色承诺:“老师放心!狄将军忠义可鉴,他日若真有不虞,只要学生力所能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