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29章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第29章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离开州衙后,徐修就开始忙起了入京赴省试事宜。!x!i?a/n-y.u′k~s¢w¢.¢c!o~m′

发解试放榜后,十月初六起,包括徐修在内中第贡士需于州衙领取解状与家状。

需要提一下的是,在明代,贡士指通过会试的准进士,而在宋代则亦指通过发解试的考生们。

十月初十之前,贡士们需拿到由两名州县学优秀生员或者地方乡绅学出具的保状,担保其无刑狱、非娼优、不在服丧期内。

然后在十月下旬,士子们一起启程赴汴京,富家子弟自备马匹,寒门借用州衙官驴,但是抵京需交还给车营务衙门。此外邓州官衙还会派八名衙役与十名厢军保护举子路上安全。

举子们需在十一月初十前抵汴京,至礼部南院投递解状、家状,领“邓州甲”照验牌。二十二名举子需分组签署《京保连坐书》。

礼部会安置士子们于官舍,并特许入太学旁听讲学。

原则上官方强烈建议士子住在官舍之内,但毕竟是原则上,举子数量和官舍数目并不匹配,近年来朝廷对此财政支持也不断缩水。

所以很多举子会选择出去住,这也是为什么范仲淹告诉徐修可以去韩家借住的原因。

但即便不住在官舍之内,也要定期点卯,对此徐修没什么抱怨的,毕竟己经是尽可能为了公平考虑。

徐修一方面不想因为此小事麻烦韩家,在大伯家住也不如和同窗住在一起,另一方面考前五日也要锁于贡院,所以徐修干脆一开始就在官舍住。

地方解元和官员子弟一般可以住到较好的两人间甲舍,比之多人间的乙舍、丙舍好太多了。

虽然应该比不上大伯家中或韩府舒适,但是徐修也没矫情到连这个都住不来。+第+一\墈-书?蛧_ \更\鑫?醉*全?

此后次年正月初,士子们需着白襕衫排练礼仪。

随后再过几天,士子于皇宫崇政殿参加群见之礼,礼部尚书代宣训谕,众举子跪诵《谢解表》,受赐宫饼及辟蠹墨锭。

之后便是省试开考。

此外,范仲淹说他会给邓州士子写《举子行实》,首送京城翰林学士孙抃,也算给邓州士子的一些小小佐助。

邓州解试由于是范仲淹主持,与实际发解试考试制度其实略有偏差,而与省试差的就更多了。

因此在徐修还需要去看一下往年中第士子答卷,熟悉省试规则等。

庆历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天色微明。

邓州城门外,霜风己带寒意。

人头攒动,范仲淹一身简朴常服立于众家长之中,目光沉静而深邃。

徐明棠紧握徐修的手,双眸含泪:“修哥,到了京城,万万不可委屈了自己!若钱不够,定要捎信来家!有事就去寻大伯。”言语间满是不舍与关切。

她的弟弟和未婚夫都将去赴省试,她着实为他们骄傲。

此次徐修远行,父亲徐茂则更是慷慨,硬是塞给他沉甸甸的五十贯铜钱。

徐家虽因活字印刷术赚了一些钱,但大部分都己尽数投入后续经营和铅锡活字研发。这五十贯,实非小数,承载着全家倾其所能的期望与深沉的关怀。

徐修摩挲着钱囊,感受到的不止是银钱的重量,更是家人滚烫的心意压在了心头。

城门外,秋风打着旋儿,卷起几片枯叶。

送别的场景一片低沉的嘈杂。

一位鬓角霜白的妇人,拼命踮着脚,想将最后一张薄饼塞进儿子驴背的包袱里,那包袱己歪歪斜斜系不稳妥。\w?e\i?q~u\b,o^o-k!.?c,o·m_

穿着褪色绸衫的老秀才,紧攥着儿子的手,喉头上下滚动,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嘶哑的叮嘱:“保重身子…保重身子要紧。”

年幼的孩童不懂离愁,抱着即将远行的兄长小腿哇哇首哭,被家人慌忙抱开。

远处己有牵着官驴的汉子不耐烦地拽动缰绳,瘦驴发出几声沉闷的嘶鸣。

风更紧了些,扯动着众人的衣襟。

在送别的人群中,范仲淹最后单独唤过徐修,看着弟子沉甸甸的钱囊和肩上的行装,范仲淹沉默片刻,从袖中取出一个虽不过分厚重却也绝不寒酸的钱袋,郑重地放入徐修手中。

他向来以清廉简朴著称,俸禄又是捐给书院,又是支持徐家研究印刷术与沈括研究蒸汽机,因此生活并不富裕。

徐修知道这些钱对范仲淹来说恐怕相当不少了。

“此去汴京,繁华之地,处处需用钱处。” 范仲淹慈祥笑道,“饮食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