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28章 吾岳

第28章 吾岳

锐气、仿佛承载着他所有未竟理想的弟子,眼中那燃烧的火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期待,但更深沉的,是挥之不去的疲惫与一丝难以言喻的……了然。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窗外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范仲淹的目光从徐修身上缓缓移开,投向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空,仿佛穿透了岁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热血澎湃,看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良久,他才用一种异常平静,甚至带着点飘忽的声音开口,那声音里的沉重与方才的激昂判若两人:

“我自知我这一身,从来过于执拗了些。若肯稍稍曲意俯就,向官家表示再不行改革之事,未必没有重归庙堂之机会,或许,或许罢。”

他目光投向远处,仿佛在看穿时光与世故,声音里带着深沉的疲惫和一丝自嘲的释然,“只是……这股子劲儿也磨尽了。人老了,心也跟着倦了。”

徐修凝望着眼前这张苍老的面容。 是啊,恩师己近花甲之年。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无情的印记,他的身形不复挺拔,微微佝偻着,如同被重担压弯的古松,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半生的忧劳与风霜。

那句“人老了,心也跟着倦了”,如同石子投入心湖,在徐修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他暗自思忖:“真的……仅仅是因为年迈,才不愿再涉足那风波诡谲的汴京吗?”

不,徐修无比笃定。 倘若此刻仁宗皇帝一道圣旨,倘若大宋江山社稷一声召唤,眼前这位看似疲惫的老人,定会毫不犹豫地挺起那己显佝偻的脊梁!

庆历七年差不多也是这时候, 西夏国内大乱的消息传来,范仲淹当即就给主持西北军务的庞籍写了信。写到恳求之处,他甚至顾不得朝廷大员的体面,写下了几乎可以算是乞求的句子:“愿效犬马于行伍”。

只要能让他回去,哪怕是当一个最普通的士卒,让他冲在最前面,他都愿意! 那一刻,什么名位尊严,在为国效力、扭转西陲局势的大局面前,都不算什么了。

信是快马加鞭送走的。 那之后的许多个夜晚,邓州官衙的灯都亮到很晚。范仲淹常是枯坐书斋,手里捧着书卷,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瞟向门外黑沉沉的夜色,好像在等待什么。

西北的军情如何了?夏人的内斗到哪一步了?朝廷会让他再回去看看吗?日子一天天过去,希望像握在手里的沙,一点点漏尽了。

汴梁那边,始终没有只言片语传回给他。 如同泥牛入海,他那份不惜放下身份的请愿书,没有激起半点涟漪。

朝堂上衮衮诸公,有的在争论些鸡毛蒜皮,有的忙着党同伐异,还有的心思全然不在社稷边患之上。

他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西夏那头受伤的狼,挣扎着重新舔舐好伤口,站稳了脚跟。 那曾经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战机,就这样白白地、无声无息地,溜走了。

范仲淹后来听说了更多后续,西夏慢慢平息了内乱。

徐修曾见他站在窗前,望着那棵老槐树。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秋雨,不大,淅淅沥沥的,落在枯黄的叶子上,声音沉闷。

他的肩膀似乎塌下去一点,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没有拍案,没有怒斥,只有一种冰凉的沉重,从心底漫上来,淹没了最后一丝火星。

从那以后,范仲淹就彻底把目光收了回来,不再眺望汴京的方向。

庆历八年的他,忙着邓州的事,水利要修,仓廪要实,百姓的疾苦要过问。

在原本的历史上,后来范仲淹调任杭州、青州,所到之处,都是这般勤恳。他把所有的心思和力气,都用在了治理好眼下这一方土地、养活这一方百姓上。

至于汴京的朝堂、未来的相位、关乎天下的大策……如同院中随风飘零的落叶,渐渐地,在他心头落了地,积了尘,不再翻动了。

他曾为之殚精竭虑的中枢,终于成了他心里一个不再掀开、也无需掀开的角落。 最深沉的失望,是连提起都觉得多余。

一切,都留在了庆历七年那个错失的深秋。

徐修喉头滚动,胸臆间似有万语千言翻腾冲撞,却哽塞得无法吐露一字。

范仲淹的目光忽然变得极其锐利,带着一种近乎托付重任的恳切,穿透徐修的双眸:“二郎!”

他久久凝视着徐修,那目光似乎要穿透少年的躯壳,落在他跳动的心房之上:“二郎,为师知你胸中有丘壑,怀抱着澄清天下之志!”

这一刻,老人仿佛卸下所有面具,流露出少有的脆弱与疲惫,“为师恐怕没有完成抱负那一日了,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