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紫光,细看竟是粒微型摄像头!爆炸声再次响起时,她咬牙跃入湍急的水流,刺骨的河水瞬间吞没了所有声响。
秦淮河畔的芦苇荡里,沈昭拧着湿透的衣角。霜降时节的月光惨白如骨,照得玉佩机关缝隙里的金属丝闪闪发亮。她突然想起什么,从发髻取出银针,小心拨动鱼鳃处的暗钮。玉佩"咔嗒"裂开,露出卷微型胶卷。
远处钟山天文台的射灯扫过河面。借着转瞬即逝的光亮,沈昭辨认出胶卷上的影像——是份泛黄的契约,抬头用满汉双语写着"内务府密约",钤印赫然是"昭阳殿宝"!契约内容记载着光绪年间某批宫廷文物的秘密抵押,见证人签名处龙飞凤舞地写着"乔世钧",正是如今乔西爷祖父的名字。
胶卷末尾附着张显微照片:某件青铜鼎内壁的铭文。沈昭的指尖剧烈颤抖起来——铭文记载的"丙申年九鼎会盟",竟与她前世遭遇的"晋王之乱"使用相同密码!前世未能查出的幕后主使,落款正是"九鼎主人"。
河堤上传来脚步声。沈昭迅速藏好玉佩,伪装成夜跑的学生。擦肩而过时,她嗅到对方身上有龙涎安心香的气息——是王叔叔!他手中的牛皮纸档案袋露出一角,上面盖着"金陵大学考古系"的蓝色印章。
沈昭鬼使神差地尾随其后。王叔叔在乌衣巷口的邮筒前驻足,左右张望后,将档案袋塞入投递口。当他转身离去时,沈昭注意到他西装后摆沾着香灰——与古籍部发现的如出一辙。
待脚步声远去,沈昭用银针撬开邮筒锁。档案袋里是周明远的工作证复印件,背面用铅笔写着"明日上午十时,栖霞山千佛岩"。夹在文件中的便签让她呼吸一滞:"建文帝密道图纸己获,九鼎方位确认,速带钥匙赴港"。
钥匙?沈昭摸向锦囊中的生锈钥匙,突然明白"HSBC-5"的含义。但更令她心惊的是便签笔迹——与父亲日记最后一页的警告完全一致!便签角落还画着个微型八卦盘,艮位被朱笔圈出,正是前世太傅教她的"危局卦象"。
栖霞寺的晨钟穿透雾气传来。沈昭望向东方泛白的天空,霜降日的朝霞红得异常,如同前世晋王叛乱那日的天色。她将胶卷藏入钢笔,突然发现笔帽内壁刻着极小的字:"昭阳殿宝印在汲古阁"。
这行字绝非她所刻。沈昭猛然想起,这支钢笔是上周历史系讲座后,周明远"偶然"遗落在座位上的。当时他讲解的正是建文帝下落之谜,幻灯片上出现过与玉佩星图相同的天象记录!
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沈昭己站在金陵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门口。透过玻璃窗,她看见周明远正在批注《明实录》,案头镇纸是块熟悉的田黄石——与她卖给华侨商店的那块胚料纹理相连。当他翻页时,沈昭清楚地看到书页间夹着片褪色的丝绸,上面绣着半条飞鱼。
周明远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目光如电般射来。沈昭来不及躲闪,只见他唇角微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西个大字,隔着玻璃展示给她看:
"寒露己过"
墨迹淋漓如血,正是前世太傅教她习字时的独特运笔方式。沈昭耳边蓦然回响起太傅当年的告诫:"九鼎现,天下变,殿下切记寒露之后不可信星象..."
资料室的门无声滑开,龙涎香的余韵中,周明远指尖轻叩案几,节奏与三轮车铃铛暗号分毫不差。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眼神:"沈同学对建文帝密道也感兴趣?"说着掀开《明实录》扉页,露出夹在其中的半张海关通行证——签发人签名处,赫然是父亲的名字!
3 《立冬初逢》
立冬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金陵城,金陵拍卖行的玻璃穹顶将稀薄的阳光滤成苍白的颜色,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昭站在宋代官窑展柜前,指尖悬在玻璃上方三寸之处,沿着青瓷梅瓶的轮廓虚划。这件汝窑天青釉刻花梅瓶的釉色,像极了前世裴砚之出征那日,她赐他的那套御用茶具——那日殿外飘着细雪,她亲手将茶具交到他手中时,他指尖的温度透过釉面传来,与此刻玻璃展柜的冰凉形成鲜明对比。
"釉色青中泛灰,开片走势如折枝梅。"身后传来低沉嗓音,每个字都像石子投入她记忆的深潭,激起层层涟漪,"真品该有三分冰裂声,仿品太闷。"这声音曾在无数个深夜向她汇报皇城防务,在烛火摇曳的御书房里格外清晰;也曾在她批阅奏折至三更时,为她披上那件银狐裘——那狐裘内衬还绣着她亲手绘制的兰草图。
沈昭的呼吸凝滞了。她缓缓转身,靛青色长衫勾勒出修长身形,领口银线暗纹是熟悉的云雷纹——前世她亲手绘在赐他的腰牌上的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