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岁时宴 > 第13章 九章算术,粮窖现形

第13章 九章算术,粮窖现形

祖传的?"

崔明月执壶的手微微一颤,银壶嘴飘出的水汽模糊了她瞬间苍白的脸色:"回陛下,是妾身祖父在天宝年间从邢窑工匠处习得..."

"有趣。"女帝从多宝阁取下一卷《历代名瓷图谱》,翻到记载邢窑的章节,"邢瓷类银类雪,可没提过遇热显字的奇技。"她忽然将图纸铺在食案上,取来杜衡随奏章附上的算筹,三下五除二便算出结果:"按这算式,崔氏在西郊的'荒地',亩产竟比良田还高两成?"

李淳风突然插话:"陛下,西郊星象有异!"他手中的星盘不知何时己调整到当前天象,"角宿与亢宿之间多出片'暗田',正对应《周髀算经》所言'日月不照曰幽'..."

女帝起身时,十二幅金泥石榴裙掠过地面,发出沙沙轻响。她走到殿角的《千里江山图》前,突然用金护甲敲了敲画上某处山峰:"崔氏去年进献此画时,说这是王希孟真迹?"画中山水气势恢宏,但在女帝敲击的位置,隐约可见墨色较新的修补痕迹。

裴砚之趋前细看,发现重描的山形轮廓竟与瓷纹图纸上的私田边界吻合。女帝己命人取来《九章算术》原典,正对照瓷纹上的算式批注:"刘徽注云'凡算之法,先识其位',崔氏却用来'识'私田之位,倒也算活学活用。"

崔明月突然跪倒在地:"陛下明鉴!妾身对此全然不知..."

女帝冷笑一声,从案几上拿起那块咬了一口的立夏饼:"《齐民要术》载,新麦需经'三晒三蒸'方可久贮。崔氏却将新麦藏于地下,莫非是要等它发芽酿酒?"她转向裴砚之,"裴卿,西郊可有什么发现?"

裴砚之拱手道:"回陛下,己发现三处隐秘粮窖,藏粮逾万石。!k\u?a`i+d+u·x?s?./n·e′t~窖中麦粒皆有'崔'字暗记,与官仓规制不符。"

"好一个'瓷里藏蒜,画中隐田'。"女帝金护甲在《千里江山图》上划过,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传旨,即刻查封崔氏所有产业,命大理寺彻查此案。"

---

西郊松林里,士兵们的铁锹己挖开三处粮窖。裴砚之蹲在最新发现的窖口,指尖捻着把谷粒。这些颗粒饱满的麦子上,都烙着几乎不可见的"崔"字暗记。他身旁的杜衡正用《夏侯阳算经》中的"租庸调"计算法,飞快核算着窖藏粮食对应的田亩数。

"裴大人!"年轻的主事苏晏从松林深处跑来,手中捧着刚出土的青铜匣子,"在最大那口窖底下发现的。"匣盖上的饕餮纹己被泥土填平,但侧面的云雷纹中还嵌着几粒黍米。

裴砚之拨动机关锁,匣中整整齐齐码着十二片象牙算板。每片算板上都刻着田亩数据,但用的是《孙子算经》记载的"筹码计数法"。他拿起最上面一片对着阳光,发现象牙纹理中竟有极细的墨线——那是用"双钩填墨"法隐藏的真实数字。

"大人,这些松树..."苏晏突然指向周围的树林。

裴砚之站起身,目光扫过周围看似自然的松林。这些树木的间距精确得惊人,每两棵之间正好相隔七步,恰是《周礼·考工记》记载的"井田制"标准单位。他快步走向林中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拂去表面的苔藓,露出刻在上面的"封"字。

"这是界碑。"裴砚之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嘶哑,"崔氏不仅隐匿田亩,还私改地界。"他转向杜衡,"立即测量这片松林的实际面积,对照官府鱼鳞册。"

当女帝的鸾驾抵达时,松林里己架起临时公堂。大理寺卿郑元礼正在审讯崔氏管家,后者跪在铺满麦穗的席垫上,额头抵着《唐律疏议》。

"陛下。"裴砚之呈上青铜匣,"崔氏以《九章算术》为表,《海岛算经》为里,这些算板才是真正的田册。"他指向算板边缘的刻度,"这些波浪纹实为量田绳的标记,每道波峰代表一绳长的隐匿田亩。"

女帝接过算板,突然将其浸入随驾带来的立夏茶汤中。象牙吸水后渐渐显出暗红色的网格——那是用明矾水绘制的田界图,与瓷纹记载完全吻合。

"好一个'瓷里藏蒜'。"女帝冷笑,金护甲划过算板上的暗记,"《齐民要术》载'立夏种黍',崔氏却把黍米藏在地下。"她忽然转向瑟瑟发抖的管家:"听说崔氏别业有幅《耕织图》,今日倒要见识见识。"

---

七日后的大朝会上,女帝宣布设立"审计司"。裴砚之手捧新铸的官印立于丹墀,印纽是《九章算术》中记载的"商功"立体模型。大殿两侧陈列着从崔氏查获的证物:显影后的瓷器、拼合完整的鱼鳞册、青铜算匣,以及那幅被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