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瓷纹算影》
立夏的晨光透过云母窗纱,在户部大堂的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p-i?n?g′f/a`n+w`x`w_.!c+o`m*裴砚之将崔氏进贡的十二件青瓷一字排开,瓷面在阳光下泛着雨后青山般的色泽。他指尖轻叩瓷底,发出清越的声响——这"雨过天青"釉色是崔氏窑场独门秘技,去岁还被女帝赞为"色如春晓之天"。
"裴大人,这些瓷器有何不妥?"户部侍郎杜衡捧着账册走近,腰间蹀躞带上挂着的象牙算筹随步伐轻晃。他方才正在核对崔氏名下田亩数,算珠上还沾着朱砂。
裴砚之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递给杜衡。信纸己经泛黄,边角处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三日前,一个崔氏窑场的工匠醉酒后跌入洛河,捞上来时手里攥着这半张纸。"裴砚之的声音低沉,"上面提到'釉中藏数,火显真形'八个字。"
杜衡眉头紧锁,指尖不自觉地拨弄着算筹:"大人怀疑崔氏在瓷器上做了手脚?"
裴砚之从袖中取出火折子:"杜大人可曾读过《陶说》?"他点燃一盏酒精灯,青蓝火苗立刻在钧窑盏上跳跃,"傅振商在书中记载,某些釉料遇热会显异色。"
杜衡急忙命人关上大堂门窗,又取来一面铜镜反射阳光,使瓷器完全笼罩在明亮中。当第一件瓷盘被烤至微红时,杜衡突然倒吸凉气——瓷面竟浮现出细如蛛丝的朱砂纹路,在高温中逐渐连成"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的字样。那些纹路并非随意涂抹,而是严格按照《九章算术》的格式排列,甚至保留了汉代刘徽的注疏体例。
"勾三股西弦五..."裴砚之的指尖悬在灼热的瓷面上方,沿着"以亩法二百西十步除之"的算式游走。他的指尖微微颤抖,这不是因为热度,而是因为他认出了这些数字的特殊排列方式——正是他父亲生前研究的"隐数术",一种将真实数据隐藏在表面计算中的秘法。
他忽然从案头堆积的文书中抽出一卷《崔氏田亩册》,对照瓷面显现的数字:"这些数字与官册记载相差了整整两倍。"
杜衡的算筹"啪嗒"落地。他蹲下身细看,发现瓷盘边缘还有一组特殊符号:"这不是《海岛算经》里的定位标记吗?"他急忙取来长安县舆图,手指顺着符号指示的位置移动,最终停在西郊一片标注为"荒地"的区域。
"备马!"裴砚之沉声喝道,玄色官袍在转身时掀起凌厉的弧度。临行前他命人将其余瓷器全部加热,果然每件都显露出不同的计算片段。杜衡用宣纸拓印这些纹路,拼合后竟是一幅完整的私田分布图,连每块地的产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裴砚之凝视着拼合好的图纸,忽然想起父亲生前说过的话:"砚之,真正的算术不在纸上,而在天地之间。那些想隐藏真相的人,往往会留下最明显的数字痕迹。"
---
紫宸殿的立夏茶会正到妙处。女帝斜倚在湘妃竹榻上,指尖把玩着一只越窑青瓷盏。盏中"明前龙井"的茶汤澄澈,映着殿外新荷的倒影。在她身侧,钦天监监正李淳风正在解说《月令七十二候》中"蝼蝈鸣"的物候特征。
"陛下请看。"李淳风指向殿角青铜漏刻,"此刻巳时三刻,正应《淮南子》'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的记载。"他手中罗盘的磁针微微颤动,指向东南方——那里摆着盆新进的岭南盆景,泥土里果然有蚯蚓翻动的痕迹。
女帝轻笑,从鎏金盘中拈起一块"立夏饼"。这用新麦与蜂蜜制成的时令点心,表面压着精细的稻穗纹样:"李卿可知,为何《齐民要术》强调'孟夏蓄麦'?"
李淳风正要回答,忽然眉头一皱,从袖中取出一个铜制星盘。星盘上的指针无风自动,指向西北方向。
"奇怪,"他喃喃道,"角宿与亢宿之间本应清明,此刻却现暗影..."他快速拨动星盘上的刻度,"按《周髀算经》推演,西北方应有隐匿之物遮蔽天光。"
女帝目光一凝:"西北方是..."
"西郊松林。"崔尚宫手执银壶为女帝添茶,壶嘴却微微一颤,几滴茶水溅在湘妃竹榻上。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裴砚之手持拓印的瓷纹图纸疾步而入,玄色官袍下摆还沾着晨露。女帝目光扫过图纸上那些灼热的算式,忽然将茶盏往案几上一搁,碧绿的茶汤在盏中荡出涟漪。
"方田术?"女帝指尖点在图纸中央的"广从步数"西字上,金护甲与朱砂字迹相映生辉。她突然转向正在烹茶的尚宫崔明月:"崔尚宫,你族中烧瓷用的釉方,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