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硬、且深谙帝王制衡之术的具体手段时,朱元璋放在扶手上的手,缓缓握成了拳,身体再次微微前倾,眼神变得异常锐利,甚至带着一丝压迫感,紧紧盯着朱允熥。
朱允熥这番话,确实说服了他。
因为朱允熥表现出来的,确实太符合他心中的想法了。
守成治国,首重文治安民!
这话掷地有声,明告勋贵、执法如山。
这小子,有咱当年的狠劲儿!
以文驭武、军政分离,这句话则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朱允熥深得帝王心术精髓!
不过。
朱允熥竟敢当着他的面说要对勋贵执法如山?
还说要限制武将权力?
他是真有这个决心,还是为了取信于自己?
思索间,朱元璋话语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强烈的质疑和压迫:“执法如山,绝不因私废公,朱允熥!你可知你在说什么?你背后站着淮西勋贵,蓝玉是你舅姥爷,你当真下得去手?‘以文驭武’…那些骄兵悍将,岂是几个文臣总督能轻易驾驭的,这担子,你扛得起?”
朱元璋凝视着朱允熥。
他这是在给朱允熥机会。
他没有任何犹豫的,直接点出朱允熥与勋贵的血缘纽带,也就是凉国公蓝玉。
这就是在质疑朱允熥其执行力的真实性了。
以文驭武的可行性,这在朱允熥手中,真的能成功?
面对这最终的考验,朱允熥依旧保持着沉重冷静,这次能够通过,那就真的万事大吉,接下来一切都顺利多了。
他立刻道:
“皇爷爷,孙儿绝非只知进取攻伐之辈,孙儿所愿,是效法古之圣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景之积累,成就汉武之武功;若无强兵,则文治亦如无根之萍,难抵外侮,孙儿深信,唯有‘文治’根基深厚,辅以‘武功’之精良,方能使大明国祚绵长,内无忧而外无患,成就远超汉唐之盛世!”
“孙儿深知,空言无益,恳请皇爷爷给孙儿一个机会,或让孙儿协理一部,譬如户部、工部,或治理一省,以半年为期,孙儿愿立军令状,必以‘安民、富民、教民’为首务,力行文治之策,届时成效如何,皇爷爷您亲见亲判,若孙儿言行不一,或勋贵跋扈难制,孙儿甘愿退位让贤,永绝此念、,唯求皇爷爷信孙儿有此心,亦能行此道!”
说到这里,朱允熥基本上能把自己所想到的话,都说出来了。
究竟结果怎样,他也不知道。
但他认为,自己是能成功的。
自己面对皇爷爷朱元璋这疾风骤雨般的质问,并未表现出来任何退缩,直接铿锵有力地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目标,并描绘‘根基深厚’、‘国祚绵延’、‘远超汉唐之盛世’的蓝图时,他相信皇爷爷朱元璋会认为自己远远比那朱允炆,更强的。
而此时此刻。
朱元璋闻言后,那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身体靠回椅背,眼中的锐利压迫感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
远超汉唐之盛世,
这句话,重重地敲在了这位开国帝王的心坎上。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文景为基,汉武之功。
远超汉唐,远超汉唐。
这小子,心气比天还高!
这格局,这眼光...
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允炆怕是没这份吞吐天地的气魄!
而朱允熥所想的,正也是他所想的啊。
朱元璋长时间的沉默后,声音恢复了之前的低沉,但多了一丝复杂的意味,“盛世,远超汉唐?好大的口气。”
他没有再质疑,而是咀嚼着这个宏伟的目标,语气复杂,有震撼,有怀疑,也有一丝被激起的雄心。
而更让朱元璋心绪复杂的,是听到朱允熥主动提出‘协理一部’或‘治理一省’、‘立军令状’、‘三年为期’、‘甘愿退位让贤”’。
这让朱元璋闭上了眼睛,手指在扶手上极其缓慢、沉重地一下下敲击着,仿佛在权衡江山社稷的千钧之重。
殿内陷入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最后,他缓缓睁开眼,目光深邃如古井,再次投向朱允熥。
协理一部,治理一省,立军令状,甘愿退位,这是把身家性命和前途都押上了啊,够胆,也够狠啊,朱允熥的性格看起来真的和标儿完全不同,反而类似他朱元璋。
朱允熥敢如此请命,说明至少有几分真意。
不过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