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诚服,皇爷爷所虑者,无非是怕孙儿年少气盛,倚仗勋贵,轻启边衅,耗尽我大明立国未久的元气,步了汉武帝晚年之窘境。此等深忧,孙儿铭感五内,亦日夜自省。”
朱元璋面无表情。
他倒要看看,朱允熥能说出来什么花来。
自己这些担忧,朱允熥确实都说到点子上来了。
年少气盛、倚仗勋贵、耗竭元气、汉武帝前车之鉴。
他没有多说什么,静静的听着朱允熥的话。
而朱允熥这边,倒是也思索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孙儿不才,于‘文治’一道,亦有浅思,一曰‘重农恤民’,恳请皇爷爷允孙儿参与户部清丈田亩、兴修水利之事;孙儿以为,当严惩地方豪强兼并,确保小民生计;推广新式农具粮种,广设常平仓,丰年储粮,荒年赈济,务必使耕者有其食,民力得以休养;二曰‘兴教化、选贤能’,孙儿深知文教乃长治久安之基。愿请益于大儒,完善州县官学,重实学,而非仅重经义;革新科举,务求选拔通晓实务、体察民情之才,而非仅取八股文章华丽者。孙儿以为,治世之能臣,当从田间地头、案牍琐事中历练而出。”
“三曰‘整饬吏治、厉行节俭’:,孙儿深知贪蠹乃国之蛀虫。愿效法皇爷爷之严刑峻法,严惩贪官污吏,同时亦重考课,明赏罚。宫中用度、百官俸禄,当率先垂范,力行节俭,将省下之钱粮尽数用于养民、兴学、备荒。”
随着朱允熥逐条阐述。
朱元璋原本前倾的身体慢慢坐直了,眼神中的审视逐渐被专注和一丝惊讶取代。
听到‘严惩豪强兼并’、‘广设常平仓’、‘重实学’、‘革新科举’、‘严惩贪蠹’、‘力行节俭’这些具体且极其务实、切中时弊的举措,尤其是‘重实学’、‘革新科举’、‘率先垂范节俭’等点,这让朱元璋的手指不禁开始在扶手上轻轻点动。
朱元璋的面色很平静,可心中却微微有些震动的。
他以为,朱允熥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没想到。
好小子。
这哪里是浅思?
条条框框,直指要害!
清田亩、抑兼并、兴水利、实仓储,这是真懂农事根本。
而重实学、选务实之,这眼光比那些只会掉书袋的腐儒强百倍。
整饬吏治、厉行节俭,也合乎他的性格啊。
这些方略,允炆那孩子,怕是提不出这么硬扎的东西.....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的目光锐利:“想法,倒是不差;可允熥,你想动豪强、整吏治、改科举,这牵扯多大,阻力多重?勋贵们能坐视你‘重农恤民’、‘厉行节俭’,把银子都花在养民上,而不是养兵打仗?”
朱允熥目光微微闪烁,皇爷爷这番询问,堪称尖锐,直接点出核心矛盾。,w′u+x?i¢a+n+g′l`i-.,c¢o!m`
说白了。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
你的政策很好,但会触动既得利益,特别是你背后的武将勋贵集团会支持你‘不搞武功’吗?
这是终极考验!
而若能成功,并且能表现出自己拥有相应的文治能力的话,那自己在这场夺嫡之战中,可就真的有先胜一局了。
朱允炆的所有优势,都将会荡然无存!
这个回答,需要认真一些,朱允熥仔细思索了一番,然后道:
“皇爷爷所忧‘勋贵武臣’,孙儿深知此乃关键。孙儿以为勋贵之功,在于开国定鼎。然守成治国,首重文治安民,孙儿若得继大统,必明告诸勋贵,朝廷重其功爵,然国策当以养民为先,无旨意不得妄议边事、擅启战端,有功者厚赏田宅财帛,使其安享富贵;若有恃功妄为、侵扰地方者,孙儿定当执法如山,绝不因私废公!皇爷爷心中有着整顿勋贵之的想法,孙儿也当铭记于心。”
“而文武之道,贵在制衡与并用。,孙儿欲效‘以文驭武’之制,边镇军务,当由朝廷选派知兵且通晓民政之文臣总督,负责粮饷筹措、军纪整肃、与地方协调;武将专司训练、戍守、临阵杀敌,军政分离,相互制衡,方可避免武将坐大、尾大不掉。对外用兵,必是国力充盈、时机成熟、不得不战之时,且需朝议公决,非孙儿一人独断。”
当朱允熥说出‘勋贵之功,在于开国定鼎。然守成治国,首重文治安民’时,朱元璋的瞳孔猛地一缩,听到‘明告诸勋,国策当以养民为先’、‘无旨意不得妄议边事’、‘执法如山,绝不因私废公’以及明确提出‘以文驭武’、‘军政分离’、‘朝议公决’等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