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知否:孙志高的奋斗人生 > 第22章 李家私塾

第22章 李家私塾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孙守仁便和志清匆匆出门。

到了私塾,只见古朴的大门紧闭,志清上前轻轻叩门。

不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老伯探出头,他身形清瘦,身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布衫。

“哟,这不是志清嘛,今儿个怎么来这么早”老伯声音洪亮,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

孙志清连忙行礼,恭敬地说道:“李伯,我和我爹来找夫子,有些事想请教。还望李伯帮忙禀告一声。”

李伯侧身让他们请进院内,一边关门一边说道:“夫子正在后院读书呢,我这就去通报。你们先在这儿稍等片刻。”

片刻后,李夫子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他身着一袭灰袍,手持书卷,面容和蔼,目光中透着睿智。

孙守仁赶忙行礼:“李夫子,冒昧打扰。我们家中有几位孩童也想入您门下求学,不知您这几日可还收学生?”说着,他微微抬起头,眼中满是恳切与期待,手不自觉地在衣角轻轻摩挲。

李夫子脸上笑意未减,温和地说道:“只要是有心向学的孩子,我这私塾自然是欢迎的。只是,这入学也有规矩。”

他目光扫过孙守仁父子,继续道,“年纪低于五岁不收,年龄太小离不得家人。其次私塾的束脩是一年两贯钱,这是尊师重道的心意,也是维持私塾开销的必要。伙食方面,在私塾吃包一餐午食,每月100文,孩子们可在私塾搭伙用膳。”

注:北宋时,一贯钱等于1000文铜钱。一贯钱约等于1两白银。普通劳工一天的工钱大约在100文到300文之间。

孙守仁在心里默默计算着,眉头微微皱起,这费用虽不算低,但想到孩子们的前途,还是狠狠心点头应下。

“另外,”李夫子接着说,“笔墨纸砚是读书人的必备之物,笔要用那湖州的湖笔,笔锋灵动,书写流畅;纸张倒也不必太过讲究,寻常的竹纸即可,能清晰呈现字迹便好。”

“至于书籍,”李夫子踱步到一旁的书架,轻轻抽出几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启蒙根基,每个孩子都得备上。若有余力,《论语》《孟子》也可诵读,修身养性、增长学识。”

孙守仁听得认真,一一牢记,再次行礼道:“多谢李夫子告知,我们回去后便着手准备,您看什么时辰方便,孩子们前来入学?”

李夫子思忖片刻,缓缓说道:“三日后的清晨吧,那时私塾课业还未开始,我也能有时间好好安排他们的入学事宜。”

他又从案几上拿起一张纸,写下所需用品,边写边念:“除了之前说的文房西宝、启蒙书籍,另外也可以先准备一块平整的小木板,前期可以先在木板上沾水练字可节省纸张。”

写好后,李夫子将纸递给孙守仁叮嘱道:“这是所需的一些书籍,可去镇上的镇远书局,那掌柜是我侄子。你跟他说是我的学子,会给你些折扣。”李夫子贴心地补充道。

孙守仁一听,心中涌起一阵感激,再次向李夫子深深作揖:“李夫子如此关照,实在是感激不尽。有了这折扣,能帮家里减轻不少负担。”

这时,一首安静站在一旁的志清忍不住开口:“李夫子,我那几个弟弟都很勤奋好学,日后还望夫子多多教导。”

李夫子看向志清,眼中满是赞许:“有你做表率,他们定能有所进益。对了,当然你们前期也可先买一套书籍让其共用,志清有空帮忙抄写一份也能将就使用,只需多买些纸张。”李夫子考虑到其家境补充道。

“多谢夫子!”孙守仁连忙行礼,眼中满是感激和敬佩。

他没想到李夫子不仅学识渊博,还如此体谅他们这些普通人家的难处。

孙守仁离开私塾后脚步匆匆赶回家,孙志清则留在私塾就读。

一进家门,便把入学时间和清单内容告知家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