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晚饭后,孙有田清了清嗓子,神色郑重地将众人召集到堂屋。
孙有田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我和你们娘商量过了,前几年公中送了志清去私塾,为了不厚此薄彼,二房的志瑾和三房的志高也由公中出钱送去私塾。”
这话一出口,二房的孙守礼和郑氏的眼中瞬间闪过惊喜。
周氏惊讶,她明白公爹如此提议,一来是为了不让大房和二房觉得偏心,维护家族的和睦;二来也是看在早逝的丈夫孙守忠的份上,怜惜他们孤儿寡母。
孙有田接着说:“至于二房的志安,如也要去私塾就由二房自行解决费用。”
孙守礼心里一沉,他明白公中能送志瑾一人去私塾,己然是顾全大局,实属不易。
这些年,他靠着做木工活儿也攒了些,省着点也够送安哥儿一起同去。
“还有,公中只出三年的学费,看看孩子们的天赋如何。要是读不进书,就退学去镇上或者县城找出路,别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孙有田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
“另外,大房的志清己经读了三年,公中只能再支持读一年。要是还想继续供,往后就由大房自己承担。”孙有田看向大房。
大房夫妇微微颔首,虽有无奈,但也表示理解。
孙有田视线略过众人,停在志远身上:“按理来说,志远是咱们孙家的长子长孙,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最好也要习字。但奈何那时候家里刚盖完房,过两年又到了相看的年纪,处处都得花钱,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钱供他读书。”说到这儿,孙有田眼中满是遗憾,轻轻叹了口气。
众人的目光也随之落在志远身上,志远微微低下头,脸上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恢复如常。
他心里明白,家里的难处由来己久,那些年盖房几乎耗尽了家中积蓄,紧接着又要为自己相看亲事做准备,操办彩礼等诸多事宜,读书这件事,便只能搁置了。
“不过,”孙有田话锋一转,“我和你祖母商量过。过几年等启哥儿长大点,公中再多攒点,也由公中送去读三年”志远和小林氏猛地抬起头,眼中燃起一丝希望。
启哥儿是大哥前年生的儿子,名叫孙正启,也就是孙志高的侄子。
“咱们孙家祖祖辈辈扎根在这片土地,日出而作虽说日子安稳,可也盼着你们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如今送你们去私塾,家中是倾尽所能,切不可浪费。”孙有田接着语重心长地看着几个孙子说道。
孙志高听完不由感叹祖翁的眼光长远,父母为孩子为之深远爱之切。
“祖翁,您放心,孙儿定不会浪费此次机会,我一定拼尽全力,不辜负您的期望,给孙家改换门庭。”
孙志清站出来,抱拳道:“祖翁,您放心。我们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私塾里,我们不仅会努力学习,更会相互扶持。”
孙志瑾也连忙跟上,大声说道:“对,志清哥说得对!”志安也在一旁猛点头。
孙有田听完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皱纹都透着暖意:“好,好啊!出门在外只有你们一条心,孙家才能越来越好。”
“守仁,明日你同志清一块去私塾,问问李夫子这几天是否收学生,我们还需准备哪些?”孙有田端坐在主位上,目光落在大房孙守仁身上。
孙守仁连忙起身,恭敬应道:“爹,您放心,我明日一早就和志清去私塾详细打听清楚。”
众人散去后,孙志高看着周氏泛红的眼叹了口气。
轻轻走到她身边,伸手握住她的手,柔声道:“阿娘,您别忧心了。等我进了私塾,一定听先生的话,刻苦用功,多学些学问,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让您脸上有光。”
周氏摸了摸他的头,破涕为笑:“好,娘信你,我儿定有大出息。”
二房中,孙守礼和郑氏坐在昏黄的油灯下,也在小声讨论着。
郑氏皱着眉头,语气带着几分犹豫:“这些年做木活,虽说大部分交给公中了,不过咱自己也攒下些。送志安去私塾,咬咬牙,也不是不行。可这钱一花出去,往后家里的日子就得紧巴巴的了。”
孙守礼沉默了一会儿,伸手轻轻拍了拍郑氏的手背,温声道:“我懂你的顾虑,可志安这孩子,打小就聪明伶俐。私塾里先生学问好,他要是能去,指不定能有大出息。咱现在紧巴些,往后说不定就能享他的福了。”
郑氏轻轻叹了口气,眼眶微微泛红:“我也知道读书是好事,就是心疼你这些年挣点钱太不容易。这一送孩子去私塾,往后你怕是得更累了。”
孙守礼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