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到达东番时,已经快天黑了,常遇春把船停好之后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下船,而是下令所有人都待在船上过夜,安排人轮流值守。
第二天一早,常遇春带着几十个亲兵下船去探查情况,其余人则继续留在战船上。
走在最前面的四人,一手持盾另一手虚握在刀柄。
在他们后方一丈左右也是和他们一样持盾握刀的四名亲兵。
常遇春处于中间位置。
再后面跟着的,是十六名右手紧握长枪左手扶在腰间刀柄上。
最后是十六名弓弩手,弩矢在弦。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后,常遇春发现了一条人踩出来的“路”。
常遇春俯下身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了一些新鲜印记。
“附近有人,可……”
常遇春还没说完,就听见“嗖嗖”两声,不远处的灌木丛中倒出来一个人,衣衫褴褛,脖子和胸口处各插着一支弩矢。
还不等常遇春发话,灌木丛中又窜出几人。
常遇春定睛一看。
呦,想啥来啥。矮子+木屐+倭刀,这配置除了倭寇还有谁。
(木屐的起源也是中国,晋文公就有做木屐的记载,最早可能要追溯到石器时代后期,只是那个时候的木屐没齿。这玩意在古代真是个神器,以前除了繁华城市,能在城里大面积铺石板,小地方就别想了,没铺石板的地方基本都是坑坑洼洼的,要是再下个雨,木屐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无甲无盾的步兵面对弓弩,就是纯送。
弓弩交替射击,只有一个倭寇冲到了盾牌面前,挥刀去砍,被盾牌轻松一挡,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噗嗤一刀直接贯穿。
持盾的士兵非常连贯的拔刀,盾牌顺势一顶,这个还有一口气的倭寇往后踉跄着退了几步,嘴角渗着血,四仰八叉地倒了下去。
这个时候,不远处有成片的鸟飞了起来,常遇春见状,急忙下令按原路有序撤退。
撤退了一段后,常遇春他们就被成群的倭寇追上了。
常遇春只得下令依次交替掩护撤退。
几轮交替之后,战船上的士兵也远远望见了常遇春他们。急忙分出一部分下船接应。
倭寇这个时候也发现了停在海岸边的那几艘大战船,不得不停下追击的脚步,眼睁睁看着常遇春他们撤上船。
确认不会伤及自己人之后,常遇春下令开炮,随着一声声巨响,岛上倭寇被吓得血肉横飞,没被炸到的也只能夹着尾巴灰溜溜逃回去,常遇春还让士兵继续开炮,直到看不到倭寇才下令停火。
虽说是击溃了这一批倭寇,但岛上究竟还有没有别的倭寇,还有多少倭寇,这个谁也不知道。
最终常遇春决定先返回泉州府,再做打算。
常遇春回到泉州府后,急忙写了一封奏折,请旨收复东番,八百里加急送往应天府,
还给项阳云和赵明志下达命令,加强对东番周边的巡视,特别注意东番东北和东面,以防倭寇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