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
年初汪广洋就被朱元璋贬到了广东,胡惟庸虽说还没被提拔为丞相,但已经跟丞相没多少区别了。
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奏折有些拿不定主意,便在这一日早朝时,命宦官念了出来。
吴琳见没人出来说话,便第一个站了出来。
“上位,臣以为不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如今只是知道东番上有倭寇,但仅仅这一点消息而已。岛上有多少倭寇不知道,岛上倭寇布防如何也不知道。”
“上位,臣没吴尚书考虑的那么多,但臣知道东番难以管理,前朝虽然设立了澎湖巡检司,依然管理困难。主要还是个这东番离大明有些远。”
胡惟庸这一发话,倒是有几个人跟着表态支持胡惟庸。
朱元璋也懒得管,就让他继续蹦跶。
不过吴琳这个时候有些着急了。
“上位,臣并不是反对收复东番,臣是反对情况不明的时候贸然出兵。”
“吴大人,可知道这东番距离大明有多远?”
“胡大人,这个本官倒是知道一些,三百余里。”
“吴大人,澎湖可比东番近,管理都不容易,那更远的东番,吴大人会觉得如何呢?”
“胡大人,莫不是一件事难就不做了?”
“想当年上位举义诛暴元时又是何等之难?”
此话一出,满堂寂静。
吴琳见大家都不敢说话,继续发难。
“鄱阳湖大战时,上位以少胜多,胡大人觉得此战难不难?”
吴琳说完等了一会,见大家都还是静悄悄的,接着再来一个。
“胡大人,若不是上位排除千险,克服万难,又怎会有今日之大明?”
吴琳这一连串发问,胡惟庸是敢都不敢接。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想再听一会吹捧,但等了一会也没动静。
吴琳看火候差不多了,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
“臣恳请上位,着郑国公详细查明东番虚实,再做定夺。”
场面依然有些尴尬,其他人谁也不敢出来说话。
“臣赞同吴大人的建议。”
一直沉默不言的吕昶终于是出来说了句话。
吕昶也感觉到胡惟庸对自己有敌意,再加上这汪广洋被贬官,吕昶心里也清楚胡惟庸早晚要当上右丞相,甚至是左丞相,这段时间的早朝也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朱元璋这个时候,看了看胡惟庸。
而胡惟庸被吴琳的连环发问吓的低下了头,压根没发现朱元璋在看他,最后还是胡惟庸瞥见别人给他使眼色,猛的一抬头,发现朱元璋正看着他。
“臣方才考虑不周。”
“现在考虑的怎么样了?”
“臣赞同吴大人的建议。”
朱元璋其实对东番没太大想法,难管理才是朱元璋最头疼的事,难管理对朱元璋而言,就意味着贪官可能就会无法无天。
只是胡惟庸掉进了吴琳的陷阱。
此时的吴琳早就有了辞官的想法,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是换着当,早就厌倦了朝堂的斗争,不过在其位谋其政,只要他还没辞官,这事他就得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