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
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映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赵括连杀八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
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郡督战,征调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以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将赵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战后,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一面平定了上党全境,巩固秦军对上党的控制;一面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乘胜一举灭亡赵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赵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统主力驻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即使周公、召公、吕望的功勋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
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发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白起闻讯后,极力劝阻。
秦昭襄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赵’,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
白起解释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伤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者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耗了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者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料想赵国的守备也会达到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四面遣使向诸侯求和,同燕、魏结亲,同齐、楚交好,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