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此时,赵国是不可以攻打的。”
但此时秦昭襄王业已决定发兵,故白起之议不被采纳,他本人也因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郸进展不顺,昭襄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这时白起病愈,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
白起对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昭襄王亲自请白起出山,他推辞不从;昭襄王于是派范雎前去探望,并指责道:“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指其破楚败韩魏),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指如今秦攻赵之势)乎?”
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韩魏联军时的形势,认为自己能够接连取胜“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并没有什么用兵如神之说。继而他指出长平之战后秦未一鼓作气趁势灭赵,反而使得赵国得到喘息的时间,增强了抗秦的力量,并且赵人将坚壁清野,不再出战,使秦难以在野战中消灭赵军。而秦如果“兵出无功”,那么将使诸侯来援。所以他认为“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范雎听后,惭愧地退出,将白起的话告诉了昭襄王。昭襄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于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继续增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常派出轻锐的小股部队骚扰秦军后方,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
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强令他出兵,说:“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有了战功,这是寡人希望的,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会怨恨您。”
白起叩头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如果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详察臣下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致于降罪臣下,这也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同战胜天下人的威严相比,哪个更大呢?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破碎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希望大王详察。”昭襄王听后,没有答话就离开了。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复出,白起仍称病不起。昭襄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良久之后,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便引剑自刎。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90],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其军事思想主要如下:
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歼灭战的战例、理论,在白起之前也已开始出现,如孙膑认为只有“覆军杀将”、全歼敌军才算全胜。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作战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先秦战争史上创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的,则是白起。
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如华阳之战、伊阙之战等,都是在敌军已经败北逃走的情况下,发起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