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三国:帝略山河 > 第十八章 身言书判

第十八章 身言书判

“为之奈何?”何令丞头疼了,低声问着王侍郎。

周略前三事尽求不豫,一岁审考新进官以百数,然能如周略此境,一巴掌则数得出。差不多能与那些不用考核的三府征辟的名士媲美了。

“汝昏矣!州郡县三地齐推,司徒府举,天子点名上雒,未敢以寻常孝廉、茂才视之。过三关必真,不可怪也。”王侍郎眉毛扬了一扬,阴阴笑道,“莫忘,第四关判案。”

何令丞总觉得事情正往他们不想看到的方向滑去,周略表现出来的才气实在不低:“……万一彼将能过乎?”

王侍郎冷笑着,他才不信才二十岁的周略能有天纵之才,普通才子即便只是背背经书,学学诗赋,等到有一点水准,也早过了二十岁了:“诚能多才干,早自系于仕郡。弄正上计吏,不强于人?有上计吏起,迁官稍速,天下孰不知?”他摇摇头,把藏在心底里的一点忧虑压下去,对老何的担心过度不以为然的冷笑了一声,“莫痴,题难微,专挑冷门之词,谅亦不出。”【注1】

何令丞沉吟着点点头,王侍郎说得是没错。他提声问道:“周孟经,前三事皆过,次试判之,更有他言?”

周略摇摇头,微笑着轻快的说了声,“无有!”

他现在心中很轻松,至今为止的三关测试,对严阵以待的周略来说确实很轻松。没想到所谓的考核真的这么简单。不过随便的谈了几句,就说他身言书三项都过了。不但比不上前世打过交道的那些挑剔苛刻的客户,也比不上应聘面试上的考官,也就跟他上的那所二流大学毕业辩论的程度差不多,现在想想,那些教授还真是好说话。

而王、何二位也是一般的好说话,想到自己方才还误会了他们,周略心里还真有些过意不去。即便方才总觉得两人神色不对,也应该是自己太多心了的缘故。自家就是这个毛病,凡事总会想得太多。

“那好!”何令丞觉得周略脸上善意的微笑有些扎眼,说话的速度便促了一些:“判试分墨义诗赋、判狱两项。照规矩先墨义、诗赋。此二部,汝可自择。择何一部?”

所谓的墨义,就是在九经挑出一些片段做为题目,然后要求考生写出这些句子的大义。而答案,基本上是出自各经流传在世间的权威注疏。周略的诗赋是不成的,而出自九经的经义,他的水平还算不错。故而他毫不犹豫:“墨义!”

《易》《书》《诗》《春秋》三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为九经。

“选定了?”王侍郎再问一句,“定乃不可复改矣。”

“选定了!”

周略的回答斩钉截铁,心中突然却又忐忑不安起来。已经是考核的最后一项,过了这一关,就正式成为一名大汉官员了。第一次在这个时代参加考试,还是关系到是否能拿到差遣的考试,若是失败,可就要等下一次。以如今在外守阙的选人数目,轮上一次,少说要一年,多则三四年。周略虽然有自信,但心底也免不了要打着小鼓。

借个准备试题的名义,王、何留下周略,从偏厅里走了出来。

“下奈何?”何令丞问着王侍郎。

王侍郎将早已准备好的考卷从袖子里掏出来一展:“汝看此数题何如?”

何令丞接过来仔细看过。说来惭愧,几题一看,他都有些发懵了。除了《易》《礼记》《尚书》的文字特别,不会错认,其他应是出自《春秋》三传的几题,孝廉出身的他竟然连具体出处都把不准。而且这些题目,他现在一点都做不出来。他瞧了一眼王侍郎,自家是靠关系得来的孝廉,而王侍郎则是举明经出身,他出的题目,自己做不出来也不奇怪,就不知能不能难得住周略。

王侍郎得意洋洋的自夸着:“《左氏春秋》一道,《礼》一道,《尚书》二道,《谷梁春秋》及《易》各三题,兹十墨义,窃择所僻句摘,谅亦不出。”

“一题兼经的都没有?”何令丞低声阴笑:“做得好,做得好!”

举明经,非举孝廉之同科,一策之题,乃分为九经、史部、三传、三礼、学究诸科,连试科目,皆异科。此是科目中,《论语》须学要考者,故谓之兼经。以周略之年,《论语》必已精,犹无险好。

何令丞笑声一顿,又引头苦之,“新进选人注之试固易矣。十题六中方为合格,万一有触运…”

“若只说个两三题,也是一例。亦可谓与官开视,看桥玄所荐者何人,‘茂才’?令天子有旨上雒者审为何大才?且…”王侍郎压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