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宏目更险曰:“别忘了,尚有末一道判不考。”
“妙!”何令丞醒悟过来,顿时抚掌大笑。
偏厅中,周略静等,未尝不耐烦之色。前面试有宽,周略本不复为后一头痛,而王、何久不报,却使之心又振。可无变乎?
时二人行而入,王侍郎顾略至偏厅一隅一张案,递试题,曰:周孟经!十经须写正文义,不可有悖乱之言,更勿犯杂讳。如十题四不中,更得重守,纵有天子特旨,亦不得违例。
‘十题四不中才会被打回去?!’周略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么简单,周略以前看电视剧,后世科举不得全部默写出来吗,汉代这个也太容易了。
不对!茂才试的规则既然这么宽松,难度定然不低,戒骄戒躁啊,周略!
他在心中提醒着自己,站起来恭恭敬敬的接过考题,道了声“吾明白!”
就坐下来紧张的翻看考题。
“这……这……”周略只看了一眼,便轮到眼珠子要掉下来了。他指着考卷,张口结舌的转头瞧着王侍郎。
王侍郎跟何令丞交换了一个眼色,得意洋洋。他凑上前,故意嘘寒问暖一般关心的问着:“怎么,何题之义,得无难也?”
周略忙摇头,怎么可能难?!他回头再看一眼试卷,没错,他没有看错!
第一题是‘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此其不名,何也?’
第二题是‘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第三题是‘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
一直到第十题——‘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
整整十题墨义中,没有一题不是出自九经。周略穿越十几年,苦读儒家经典,对此下了多少年的功夫,这个年头没印刷术,自来到这个世界后,手不释卷,书简借来后,自己一部部又重新抄写过,保存。到如今,倒背如流是吹嘘,但用滚瓜烂熟来形容,却一点也不过分。而且甚至有几题所摘录的经文,还是他这几天刚刚跟蔡邕讨论过的,想不到连运气也在他这里。
周略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翻过来覆过去的看了五六遍,终于确定不是出题人的陷阱。他心中暗自感叹,完全没想到,所谓的茂才试就是这么个考法!十道试题全数出自于九经不说,连要求的答案也标明不得超过注疏的范围。
‘这是公务员考试啊,你给我初中毕业考试试卷做什么?!’
周略暗自揣度,自家能如此顺利,多半是因为他背靠汝南周氏、袁氏?!若是大名士入朝,保不住会有哪个阉宦看不顺眼的官员横插一杠,所以现实就是这么回事,没点利益,谁会无缘无故与人为难?而且这人身后还有大族背书?
周略越想越觉得事实当是如此,他感激的抬头看着王、何二人,发现他们正微笑着看着自己。周略还以微笑,当真是好人啊!
当即提起笔,周略先抄考题,再写答案,三下五除二,转眼间,十条试题的答案跃然纸上。行行蚕头燕尾,排得整整齐齐。检查过是否有犯杂讳的地方,发现没有问题,他便添上姓名,站起身,将墨迹淋漓的帛书交给两位笑容已经变得勉强的王侍郎。
“为之奈何?”偏厅旁的另一间房中,何令丞脸色难看的问着。
王侍郎默不作声,阴着脸,拿着笔批改着卷子。一个圈,两个圈,三个圈,到最后一直连圈了十个圈。放下笔,他呆呆的说着:“十题皆是,无一错,何为不举明经?!”
“吾所以问汝若何??!”何令丞的声音第一次大过王侍郎,完全气急败坏。
王侍郎狠狠抬起头,反问着:“此题君来,汝做得对?”
“这…为…为之…为之奈何?”何令丞的声音这回小了许多,他是孝廉出身的,又不是明经。何况他自入官后,哪还有年轻时熬夜苦读的劲头,当年的才气能剩下三四成就不错了。他又横了王侍郎一眼,这位老明经怕也是如此,过去的学问全丢下了,才把自己认为难的题目拿出来给周略做。
“还有断案!”王侍郎咬牙发狠,“把鲁郡案找给他!”
【注1】汉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两汉时期,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汇报政绩。去中央汇报的这个人,就是“上计吏”,也简称为“计吏”。这是一个绝好的晋升之机。上计吏到了中央,至少有机会见到三公,而且还要在正月的大朝贺中参见皇帝。
作为上计吏你只要不犯差错,起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