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助曹操获得许劭的评语后,周略得到尚书台的通知,三天后进殿策试。这几天他不是在桥玄府邸就是去蔡邕宅邸,尤其蔡邕,对周略的好学很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向他解说释疑——议郎的工作并不繁忙,尤其是现在东观校书在等卢植抵京近乎停顿的时候。桥玄和蔡邕都多了许多时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桥、蔡在这方面,做得十足十。他们热心的教导,让周略心中都不免有些愧疚。听了一天的谷梁春秋,被塞了一脑子的‘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到现在还在晕着。
周略对儒家经义的求学,从本心上可以算得上功利。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早已成型,根深蒂固,极难动摇。他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只是想将后世的学术理论融合进来。连周略自己都没发觉,由于自负于千年时光的差距,即便在求学中,他也免不了带着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此时的儒家学者。
但周略通过与蔡邕的来往,发现他在汉代学术大家的地位并不是靠后世吹捧得来。蔡邕对一些新观点的理解很快,也没有死板守旧的顽固。周略的一些新奇观点,尤其是从数学的角度去解释格物致知的道理,蔡邕也觉得这样的想法很有意思,并细加追询。
三日后,尚书台选部衙署,就位于宫城内,这是因为尚书台之挂在少府名下,少府是皇帝的“管家”,如清代“内务府”;再者孝武皇帝和光武皇帝为了削弱相权,将权力则逐渐移于“内朝”,自然不能离着大内太远。自从日前过来递过家世书后,周略天天来尚书台报道,熟门熟路。从玄武门查验了身份后过复道进入宫城。正面的朱雀门过去,就是每月举行朔望大朝会的德阳殿。而周略要去的地方,则是要再往西,处于大汉的实际政治军事中枢——尚书台。
选部衙署前有凉亭一座,号为阙亭,但这个阙不是宫阙,而是官阙。亭子也并不让人歇脚,是为张榜所用。就在亭中,并排着挂了一圈水牌,有十几块之多。上面贴满了近日在流选部衙署登记过、尚未注人的官阙单子,以示公正之意。
这等自撇清的做法,究其因,还是因为如今官场上是僧多粥少,主管低品武臣的太尉府吏曹司总有三五百个闲官,而统管选人的选部曹之下,同样有着三五百人。天下官阙不过一万多,而文武官员加起来超过两万。一个好官阙,总是引来多少闲官争抢。有多少人自入官以来,一直没能等到个好差遣,更是心中不耐。
可周略完全不需要等,从汝南郡守、豫州刺史,到天子和桥玄。都为他的茂才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即便参加策试,也只是照规矩要走个过场——这是昨日,接待他的一位小吏所言,还说是因为主考的王侍郎不便在考前见面,所以让他转告。不过周略一向谨慎,并没有因为一句陌生人的话而放松心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昨日他便特意从桥玄和蔡邕那里问了不少消息,也清楚了策试的大致内容。【注1】
武官姑且不论,文官铨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选人改官,从地方幕职改为京官。另一种是新进选人注官,是新进官员进入官场的考试。
如果是选人改官,照例要判案四道。成绩合格者,方能改为京官。这是为了测试被考者的政务处理能力。因为由选人转为京官后,便可以出任县令长、丞、尉甚至郡守、校尉这样的亲民官。亲民官集行政、民政、司法甚至军事于一体,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必须要检验一下他们署理公事之才是否能胜任这一关系重大的职务。
相对而言,初出官选人的难度就低了很多,如果是有出身、有关系背景硬,什么宗室、侯爵、公族子弟之孝廉、茂才者,如袁绍、曹操,直接授职。剩下需要参加铨选的,大部分都是荫补任子官。集中在这个档次的荫补官,虽然他们的官品不高,但身后都有着一个或几个高品的父兄亲族,为难他们,等于是找不自在,所以考试的难度很低,但是靠“任子”出仕的,升官基本没戏了,不如举孝廉、茂才。
周略从桥玄和蔡邕打听来的消息就这么多,但具体的考试科目他们却没提,只说让他按照参加明经考试来复习就行了——周略不通诗赋,这一事几天来已经被他们看透了。
在守在选部曹门房中的一众闲官们又羡又妒的眼光中,周略被一名小吏领进了衙门。不过他没有被带进主厅,而转了几转,到了一间偏厅中。
厅内只有两名身穿青袍的文官。周略猜测,其中一个应是昨天传话给自己的王侍郎,另一人跟他平齐坐着,应是同一级别的官员,难道他是选部曹的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