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求上进。
好学是爱好学习,必须勤于学习圣哲的教诲,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把人做好,自能积福。
知耻是凡事先想一想,怎样做才合理?如果不明白,要向父母或尊长请教,以免犯错。万一做错了,必须勇于改过,力求不再犯第二次。谨言慎行,是知耻的表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就更加不容易。
求上进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永远不松懈。但是从小养成习惯,非常重要。人向高处走,应该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合理。力求上进,永远不认输,可以说是优良的家风。
培养子女日后所需的生活技能我们所有的生活技能,实际上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没有一样是先天带来的。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吃饭、洗澡、做家事,我们的谈吐、衣着、工作和游戏,基本上都必须经由学习和演练才逐渐成熟,就算啼哭、吵闹、嬉笑、撒娇、骂人、打架,也都是生下来以后经过模仿、学习所产生的结果。父母最好明白,管教子女,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子女正确的生活技能。一般人总认为一技之长指的是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却经常忽略了基本生活技能才是终其一生都需要的一技之长。缺乏生活技能,在日常生活上遭遇不便或产生困难,不但会受到他人的嘲笑,也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今天不健全的孩童实在为数太多,我们所认为健康而没有害病的孩童,严格说起来,只是处于“一般”、“还不错”的水平,实际上并不一定确确实实合乎标准。很多孩童缺乏生气和动力,主要原因即在于生活技能缺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生活压力所产生的恶果。
父母教导子女生活技能,最好从胎儿开始。怀孕六七个月以后,母亲就要常常变换自己的姿势,使胎儿学习调整姿态,寻求在子宫里面的平衡点。孕妇的活动量太少,姿势变换得不够多,胎儿所有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都会由于刺激减少而失去反应的机会。婴儿出生以后,也应该多动、多听、多玩,从中训练出良好的平衡感,以期终生受用。
孩子出生以后,首先要教导的是语言。这是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的生活技能。若人的语言能力欠佳,在很多地方都会吃亏。父母常在喂饭时和幼小子女说话,或者把子女抱在腿上和子女面对面地说话,目的都在训练子女的语言能力。两岁以前,不要急于纠正婴儿的发音,让婴儿想开口便开口,获得说话的愉悦。五岁以前,尽量保持单一的语言,培养直觉的反应。三岁左右听录音带,然后才看录像带,这样比较不会伤害儿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至于学习外国语言,至少要等到小学四年级以后,以免影响到本国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有人受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的误导,提早让子女学习外国语言。但现在很多实例告诉大家,小学四年级以前学习外国语言,并不一定比小学四年级以后才学有更好的成绩表现。
三岁大的子女应该开始训练基本生活能力,因为这时子女成长逐渐进入平衡期,此时训练基本生活能力最为有效。我们所说的“三岁看大”,实际上就是三岁的时候必须奠定大人所需生活技能的良好基础,最基本的整洁包括整齐和清洁,从小养成物归原位、把东西擦拭干净、摆放整安全是一切行为的先决条件,不安全的事情不要轻易去冒险。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尝试是父母必须善尽的责任,也是教导子女的重点。
至于合适与否,随时随地做出合理的调整,即为合适。这就牵涉到父母的价值观,也是家风传承的骨干。
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生活态度和习惯其实是生活观念的具体表现。观念看不见,态度和习惯却看得见,所以比较容易观察。
孩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子就固定下来,而是变化不定的。一般来说,奇数的年龄,也就是一岁、三岁、五岁,属于平衡期,孩子经常表现得和天使那样,使父母十分开心;而偶数的年龄,也就是两岁、四岁和六岁,属于不平衡期,孩子表现得有如怪物、恶魔那般,令父母消受不了。这种起伏不定的曲线,代表孩子的学习过程,父母最好能够善加辅导,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一岁以前,婴儿对一切事物毫无所知,不能够保护自己,谈不上什么顺从或反抗。两岁时开始学会说“不”,开始最初的反抗期,这时“不”和“不要”成为最常使用的语言。原因相当简单,便是听多了父母常说这样的话语,模仿得来的结果。
父母希望子女少说一些“不”,就应该以身作则,少对子女说“不”。平日多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