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好”,对子女有正面的影响。但是,幼童说“不”,并不一定表示相反的意见。有时候嘴巴说“不要”,动作上却配合父母的要求,做出一些合作的举动。对幼童来说,只能控制行动,并不能控制感觉。说“不”或“不要”,不过是控制不了的一种感觉。实际的动作,才能够表现出控制得了的行动。我们常说幼童天真无邪,便是有什么感觉就会随口说出来,不像大人那样,善于隐藏真正的感觉。童言无忌,希望大人对幼童那些随着感觉说出来的话,不要太过介意才好。
婴儿出生以后到三岁以前,是人生的开始阶段。这时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解决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包括吃、喝、睡觉和保暖,很少能够牵涉到其他。两岁以前的婴儿,只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信任或不信任。父母通过爱心和亲情,培养婴儿对人的信任感,使婴儿逐渐产生活泼自动的态度。缺乏安全感的婴儿,由于对人不信任,常表现出羞愧和怀疑的态度。
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培养孩童自动自发的最好时期。可惜在这段时期,大部分孩童承受父母太多的吓阻、责骂和怒斥,弄得不敢自动自发,终其一生都受害。
让孩童在自动自发中不断地摸索、学习,使其从各种不同的接触和互动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的态度。不论是自动自发的反抗或是自动自发的顺应,父母最好都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改变。只要掌握勤劳、守分和有恒三大要则,便不难培养出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勤劳指不怕劳苦、不图安逸、喜欢做事和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守分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够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而不管他人的感受;有恒则是凡事坚持,果敢坚忍,而且坚毅有恒心。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子女的身心健全与否和先后天都有关系。先天的不健全,有一部分来自父母的遗传。所以可能患有较大遗传疾病的父母,最好能够自重,以不生育为宜,以免造成子女在生活条件方面有所欠缺。
既然把子女生下来,父母就要负起责任,提供合理的生活环境。因为经济情况不佳,让子女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中,怎么能够教养出良好的子女呢?
先天的生活条件,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这都是父母必须为子女设想的地方。就算经济宽裕,足以应付衣食,然而精力有限,也难能照顾众多的子女。所以多生不如少生,少生更应该讲求优生。有人批评节制生育,纯粹出于个人主义和利己思想。其实站在人道的立场,节制生育可以使子女获得较好的教养,实在有其必要性。
广义的生活环境,包括家中的衣食、装潢、设备和用品以及亲友之间的往来。把生活环境弄得太理想化、太单纯化,很可能减弱子女在生活上的防疫力,长大以后,很容易被社会上的恶势力所欺骗、凌辱和操纵,这对子女将来的适应力实在非常不利。这样说来,三代同堂和亲友的往来,增加了家庭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对子女的成长实在是有利的因素。
面对亲友各种不同的教养意见,父母不应该当面加以阻止或反驳,以免伤害和气,也带给子女不良的示范。特别是面对长辈或贵宾的各种表现,更不应该当着子女的面给予难堪或者有不敬的表示。但是,私底下却应该向子女说明,为什么彼此有不一样的看法,仔细把不相同的地方做出分析和比较,相信更能增加子女的了解和信心。对于实在难以接受的亲友,我们建议父母采取敬而远之的方式,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发生纠纷。
居家环境,以温馨、和谐、愉快为主。房屋够住便好,不必求大;家具合用为宜,不能豪华奢侈。如果可能的话,婴儿要有自己的睡床,儿童也要有自己的房间,最起码要准备做作业的桌椅以及共同使用的书橱。
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但求小康,不能够奢华;在精神生活方面,则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言行,随时随地都要考虑子女的立场,以求适宜。
绝对不能够纵容或溺爱子女纵容或溺爱子女的恶果在英美社会,曾经有一段时期认为:教养子女,只要给予充分的爱,便是最好的父母。这种号称“爱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弊端,造成了很多青少年问题。因为只爱不管,容易促使孩子为所欲为、无拘无束、予取予求,而且任性疏懒。结果学不到生活技能,又染上一大堆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缺乏生活能力,势必终生痛苦不堪。纵容和溺爱子女有如下三大恶果。
入学后不容易和同学相处,对老师也很难尊敬在家里受到父母纵容或溺爱的子女,一旦长大入学,首先遭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