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惊人。电视、广播深入每一家庭,各种暴力、色情、赌博的信息,可以说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孩子很快受到感染,很容易变坏。
对于遗传因素,父母最好设法预先防患。若是已经成为事实,那就顺其自然,用淡化的方式加以接纳。
至于学校因素,父母只能够事先多方打听,为子女慎选合适的学校和老师。如果政府划定就学的学区,只好仿效当年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换居住的所在;若是能力不足,也只有碰运气了。有时候学校容易选,老师不容易指定,因为学校有学校的规定,并不是家长想调班就能够如愿的。就算选定好老师,也未必获得子女的欢迎。所以,同学校因素,父母所能掌握的成分并不大。
社会因素就更加复杂,可以说父母所能掌握的成分少之又少。社会政策是否合适?执行的成果如何?几乎是当今社会的重大难题。我们只能期待,很难控制。
这样说起来,父母所能够掌控的部分,不过是家庭因素。现代社会,父母普遍忙于生计,祖父母则年老力衰,加上管教的意见常不一致,因此很少真正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由于信息发达,孩子早已学成一套生存方式,尽量在父母跟前伪装成乖孩子,使父母更加不容易察觉孩子的缺点。若婚姻不稳定,则常使子女蒙受不必要的冤屈。亲子相聚的机会不多,有些只是陪在身边,却又各忙各的,根本缺乏交谈,很不容易彼此沟通。
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大多一知半解,甚至弄不清楚哪些是正常的,哪些则是偏差的。譬如孩子好玩、好动、好问,原本属于正常的行为表现,有些父母却由于其容易控制而施加干涉,反而使孩子的本性受到抑制,从而想办法伪装自己的言行,最终形成偏差的行为表现。
孩子经由尝试错误,不断摸索、学习,父母对此最好采取容忍的态度,予以接纳。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就适度地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经验。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父母不能够过分加以干涉。孩子多问,是好的现象,父母随机教育,依孩子的年龄,做深入浅出的说明。
家庭中不需要酒柜吧台,不应该设置麻将桌,却必须开辟阅读的场所,布置良好的读书环境,并且依据子女的实际需要,选择或借阅合适的读物。一方面培养子女的良好气质,一方面则增广子女的见闻,对日后的生活必然有很大的助益。抽出时间,带领子女参观慈善机构,实地看一看幼儿园、孤儿院,让孩子了解社会上还有这么多值得同情的人,从而能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父母爱子女,就必须肯定子女,永远不能够放弃教养的责任。孩子的偏差行为,不能够用强制的方式、专横的手段要求限期改善,却需要父母忍耐再忍耐,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然后以负责到底的毅力来教养子女,相信必能感动子女,从而改过向善。即使在单亲家庭,只要教养得宜,也能够使子女克服孤独的苦闷,减少悲观的心理压力,通过与好朋友的互动,同样可以成为正常的孩子。
什么东西都能够登报申请作废,只有子女永远不能割舍,就算登报申明脱离父子关系,实际上也只是说说而已,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亲子关系是永久的,不能放弃。
学习孝顺父母的道理,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孝道是中华文化瑰宝,有待我们发扬光大。关注父母的健康安宁,多为父母分忧分劳。养口体不过只是下孝,养心志才算是上孝。亲子关系不全由父母,子女也应该求自动。若是不幸已经被宠坏,觉悟再觉悟速回头。
孔子把“父父”和“子子”并列,意思是二者具有相对应的关系。有“父父”才有“子子”,而有“子子”,也才能要求“父父”。因此我们说完了父母应负的责任,当然应该讨论子女必须养成的正确心态。“父父”的“父”字,第一个指父母,第二个指教养。父慈子孝,在父母为慈,在子女为孝,两者不可分开,要一并加以讨论。父慈的功能,必须发挥在教养子女方面,才是真正的慈爱。“子子”的“子”字,第一个指子女,第二个应该指孝顺。子孝当然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必须尽心尽力。父母重视教养,子女恪尽孝道,家庭自然幸福快乐。
“孝道”这两个字,长久以来,经常被扭曲。自从西方文化东来之后,某些接受新风气、喜欢谈论欧美亲子关系的人士,对自己文化中的孝道提出很大的异议,甚至认为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应该向西方看齐,因而造成很多误解。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把《孝经》当做专书来研读。前面说过,虽然“万恶淫为首”看起来已经由于西风东渐而逐渐失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