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然和父母顶撞,数落父母的不是。父母十分无奈,只好接受这种不幸的事实。这时候的父母,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教养的责任,也就是打算放手不管,让子女自生自灭。
这种态度,我们并不赞成。因为子女是父母所生,父母自然负有教养的责任,万万不能推卸。同时,子女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也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后天所造成的。父母必须严肃地对待子女被溺爱的问题,设法加以改变。面对已经宠坏的子女,我们认为,父母应有所坚持。
我们建议,父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忍耐,再忍耐,永远不放弃。宇宙人生,实际上都是自作自受的历程。既然如此,对于自己所造成的错误或缺失,最好勇敢地承担,坦白地承认,并且不折不挠地想办法加以补救。
相信很多父母都接受这样的建议,而且身体力行,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实际的效果不如预期,可以说很不理想,于是,不得不放弃了。
我们的看法则是所用的力道还不够强大。最好抱持信心,继续忍耐,再忍耐,等到力道够强够大,自然浪子回头金不换,发现子女比以前更加可爱,很值得父母用心。
为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呢?因为从来没有变坏的孩子,对社会的黑暗面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认识,对温室以外的复杂环境完全没有调适的能力。一旦面临生活情境的变化,往往不知所措而产生严重的伤害。
我们当然不鼓励先让孩子变成浪子,再设法促使其早日回头,以便成为金不换。但是让孩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毕竟适应力太弱,也不是好事。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了解一些人间的不平和丑陋,应该也是教养的一大课题。我们通过不同亲友的互动,逐渐扩大子女的交往对象,便是面对不一样的教养主张,健全子女的防疫系统。可以由近亲走向家族,再扩展到社区,循序渐进。
如果子女被溺爱成浪子,我们就以“浪子回头金不换”来加以期待。这种亡羊补牢的措施,犹未为晚。
父母首先要勇敢地承认,这一切完全是自己的错误。当初尚未准备完妥,便匆匆忙忙当了父母。然后又过分相信爱的教育,认为在精神方面要尽量满足子女爱的需求,在物质方面要尽力满足子女的生理欲望。不料爱之不适足以害之,最终把子女溺爱到这种地步。
在子女入学之前,父母并没有把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包括吃饭、睡觉、大小便、穿脱衣服、讲求卫生等方面的正常习惯,能够不待老师督促,自己也能做得干净利落。入学之后,父母也不能辅导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当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时,出于保护子女的心理,情不自禁地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共同对抗老师。
凡此种种,都必须坦白地承认,勇敢地面对,才能够调整父母自己的心态。我们认为,想要改变子女,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先改变父母自己。
因为父母一改变,子女就会逐渐跟着改变。若是父母自己不能够改变,却片面要求子女改变,恐怕十分困难,徒劳而无功。
探究影响子女偏差行为的四大因素子女的偏差行为,必有其产生的原因。父母最好冷静地分别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加以探讨。兹分别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遗传因素孩子的个性十分近似双亲,除非有后天的影响,否则很不容易加以改变。父母最好顺着遗传本性,因材施教,不能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某些部分,便寄望子女完全舍弃这些部分。孩子的偏差行为,如果来自遗传因素,父母最好抱持淡化的态度,尽量不去碰触,更不能够存心加以铲除,因为这是过分的奢望。
家庭因素父母过分严苛或过分溺爱,都是不良的家庭因素。单亲家庭使孩子感觉到缺乏爱的孤独,在没有爱心滋润的家中,孩子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言行易于乖张怪异。家庭缺乏和谐的气氛,家人时常吵吵闹闹,动不动就粗言秽语,甚至诉之暴力,孩子耳濡目染,备受心理压力。亲子之间存有歧见,也是偏差行为的导火线。
学校因素同学之中良莠不齐,交到好同学彼此互相勉励,自然表现良好;若交上坏同学,那就结群为非作歹,愈来愈猖狂。老师采取专制式的领导,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偏差行为。学校的风气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勤勉而富有爱心的校风,孩子的身心就比较健康;若是苛酷怠惰的校风,也容易让孩子有不良影响。
社会因素现代社会充斥不良漫画、电视节目以及害人至深的电动玩具,致使孩子荒废学业,浪费时间和精力,孩子不但身心健康受损,而且赌、抢、偷、骗的几率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