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40章 问字云韶,金玉铿锵

第40章 问字云韶,金玉铿锵

薛国太目光在徐修身上停留了一瞬,嘴角泛起慈和笑意,声音不高却清晰:“好,范希文门下弟子,亦是卓然不凡。¨兰*兰~雯`学? ,追+醉^辛?章\劫,快起来吧,难为孩子们有心了。”

旁边侍立的杜府长子、现任礼部侍郎杜綘微微颔首示意徐修上前。

徐修上前一步,双手奉上一个紫檀小盒,内盛一方他亲手抄录、装裱成册页的《圣寿无疆赋》,又有一对用锦囊包裹的家乡邓州特产:“此乃学生一点心意,祈太夫人康泰。文辞粗陋,伏乞太夫人笑纳。”

杜綘代母接过,略扫砚盒题签与抄录赋文,见字迹遒劲挺拔,布局章法皆见功底,眼中露出一丝赞许:“好字,好心思。太夫人心领了。”

拜寿毕,众人退下。

随后是隆重的寿筵开席。

正堂与几处暖阁均设席面。徐修等青年士子被安排在临花园一侧的水榭暖阁中,阁内铺着锦罽,西壁悬名家书画,轩窗通透,可望园中雪景,菜品亦是精致绝伦。

席间氛围相较于拜寿时的肃穆,更多了几分松弛与试探的意味。

酒过三巡,话题不可避免地引向即将到来的省试。

“听闻本届‘西俊’与‘六子’皆有不俗文才,令吾等仰慕啊。”一位穿戴贵气的公子摇着扇子,笑道,目光在冯京与徐修之间逡巡。

冯京放下银箸,从容不迫地接话:“不敢当。天下英才汇聚京师,唯有勤谨二字方能不负期许。”

王回谨慎附和:“冯兄高见。策论经义非一日之功,平日所见诸兄文章确令某自愧不如。”

郑獬却忽然接了一句:“文章光好未必有用。不知诸位对黄河新浚引漳入汴之策,是何见解?”

厅中霎时安静不少。此策是范仲淹主政时未竟之业,涉及漕运、民生、国计,极考学问与眼光。?第,一¢看!书.枉\ /已,发,布+嶵\芯?蟑/劫¢

众人目光或凝思或玩味,期待冯京等人作答。

冯京略一沉吟,缓缓开口:“此策初衷为缓解汴渠淤塞,引清疏浊。然漳水河性暴烈多沙,若骤然引入汴梁清汴航道,清浊相激,恐泥沙沉积更速于之前,终成‘引狼入室’之举。在下认为渐次引入为宜。”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引经据典,瞬间引来一片钦佩目光。

正当众人赞许冯京之高论时,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突然从角落传来:

“引漳入汴徒耗民脂,疏浚原有河道亦不过徒劳。治河根本在于沿河州县约束豪强滥垦滥伐山林,固根本方能免河患。否则,再巧妙的工法亦是拆东墙补西墙,徒耗朝廷钱粮罢了!此乃天下之积弊!”

这声音不大,却硬生生敲碎了一室的和谐气氛。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者坐在角落里,衣衫依旧半旧不新,神情专注地盯着面前盘中一只精致的蟹酿橙,竟无半分在宴会上的姿态感。

哪怕徐修不看他的脸,都知道这是何人。

没想到还没来得及拜访他,今日又是在此相聚。

这番言论尖锐切中时弊,然而却是在一片歌功颂德氛围中说出的,显得格格不入又触耳惊心。

不少人脸上掠过尴尬与不豫之色。

郑獬闻言微微皱眉道:“王兄此言未免偏激,水患治理乃百年根基,岂容轻忽?”

冯京则淡淡一笑,显示出良好的涵养:“王县令之言振聋发聩,鞭辟入里。可见天下事,仁智见者各有不同。”

冯京之言西两拨千斤,既维护了体面,又不深究。

他转向徐修:“承哉意下如何?”

徐修正一边品鉴碗中那只玲珑剔透的酒酿白玉丸子,一边听众人议论。_删′8*墈+书~罔¢ ,免~费·越\读¨韩云韶最爱吃这种甜点,不知她今日是否在此。

帘影深处,香气馥郁。

韩云韶端坐在母亲程夫人身侧,身处暖阁最核心的位置,她眼前是朱漆嵌螺钿的精巧食案,陈列着比正堂更精致的席面,一旁侍立的女官手持细银签,小心地为主座上的薛国太布着她能入口的软烂羹品。

暖阁与外堂以那道气势恢宏的大座屏风为界。屏风精雕细琢,却也能传出一些声音。

韩云韶能清晰地听到屏风外的觥筹交错,夹杂着“盐铁转运”、“边防”、“新政”等只言片语。

她倏然惊觉,屏风两侧,聚拢着几乎所有帝国当前执掌中枢的重臣,与未来将要接掌社稷的年轻才俊。

“那是韩府的九娘吧?快及笄了?模样真是周正。”

“听说诗书也好,是个有才情的,只不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