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24章 云中谁寄锦书来

第24章 云中谁寄锦书来

蝗灾结束后,庆历七年己经接近尾声了。/s′i,l,u/x-s¨w..-o\r_g\

邓州城内外,那场蝗灾带来的疮痍正被新绿与汗水一点点抚平。

修补房屋的敲打声、堆肥发酵的气息、以及人们脸上重新燃起的希望,共同织就了一幅艰难却坚定的复苏图景。

当最后一车用于重建的木材运抵城郊,这座饱受蹂躏的城池,终于从救急的喘息中,逐渐找回了日常的脉搏。

而这份回归日常的脉搏,在州学书院里跳动得尤为清晰有力。

随着户曹衙署的紧急事务告一段落,徐修、范纯礼等一干学子,也从救灾的前线与重建的奔忙中抽身,重新汇入了书院青砖黛瓦的怀抱。

只是,这回归并非休憩,而是投入了另一场无声却同样激烈的战役。庆历八年秋闱发解试的备考烽火,己在书斋间熊熊燃起。

庆历八年的秋闱大比,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了每个学子的心神,迫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这场决定前途的搏杀中。

斋堂、静室、林荫石凳旁,随处可见埋首苦读的身影。

晨光熹微时,便有朗朗的诵读声穿透薄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抑扬顿挫中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节奏。

厚厚的经义策论堆满案头,书页因频繁的翻阅而卷起了毛边。

不少学子的眼圈下都染上了淡淡的青影,面容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倦,眼神却锐利如鹰,时刻扫视着书卷上的蝇头小楷。

竞争的火药味在无声处弥漫。

“张兄,上次‘私试’的《论教化之本》,你那句‘教化兴,则百行修’立论虽正,但失之于空泛,范夫子评点时亦点明,当引《周礼》‘大司徒以礼教民’以实之……”徐修放下手中的《公羊传》,对着隔座一位苦思冥想的同窗低声道,他手里还捏着一份对方刚递来的模拟答卷。

那位张姓同窗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懊恼与感激:“啊呀!徐兄一语中的!我竟把此典忘了!多谢多谢!”说着便急急提笔修改,显然对徐修的才学颇为信服。,艘+飕?暁~税~徃′ `耕*辛\蕞.哙+

然而,并非所有交流都这般和谐。

另一处角落,几个平日里实力相当的学子围坐一处,正在互相“考校”。一人抛出刁钻题目:“《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结合《孟子》‘天将降大任’一章,论其同异?”

被问者冥思片刻,侃侃而谈,正要收尾,旁边另一人却冷冷打断:“慢着!你只言其‘自强’之意略同,却未明言《孟子》更强调‘磨砺’乃天之‘降大任’之前置,此乃微言大义之别!”

他的质疑尖锐,隐隐带着争胜之意。

被驳斥的学子面红耳赤,梗着脖子反驳道:“我前文己有提及‘必经困苦’!你莫要断章取义!”一时间,几人争辩起来,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这些争论虽有时激烈,但目的皆在打磨学问,在碰撞中寻找更精准的破题之法。

范纯礼也收起了平日的跳脱嬉戏,神色少有的凝重。

此刻他正对着徐修新写的经义题文皱眉苦思,嘴里念念叨叨:“徐二郎,你这破题用‘圣人之心如明镜高悬’固佳,然似可再引《史记·孔子世家》中‘厄于陈蔡’一节,以证圣心虽困厄不磨,岂不更契‘天行健’之义?”

徐修仔细看过范纯礼的批注,眼神一亮:“纯礼兄高见!此论确能增一层厚重!”两人随即投入热烈的讨论中。

书院定期组织的“私试”与“小课”,更是硝烟弥漫。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夫子端坐于上,眼神锐利如刀,台下学子正襟危坐,空气中流淌着无声的紧张。

每每有学子被点名破题论策,不仅要思路清晰,更要旁征博引,字字珠玑。

答得好,夫子颔首,同窗投来敬佩或警惕的目光;答得不尽如人意,便是夫子毫不留情的指摘,那目光如芒在背,足以让人面红耳赤,深以为耻。

徐修在这些场合,无疑是焦点之一。

他的策论往往思路开阔,不落窠臼,经义基础也日益扎实,在“鸭将军”的光环之外,其才学实力渐渐显露峥嵘,引来更多目光的追随和暗中的较劲。-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

那枚悬挂腰间的海棠银香囊,也从初见时的揶揄谈资,渐渐被默认为这位“智勇双全”者实力与魅力的独特注脚。

纵有人想调侃两句,也得掂量掂量他笔下经义和沙盘“战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