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18章 云帆归江南,韶华落扬州

第18章 云帆归江南,韶华落扬州

地区,包括花坛边的空地,却是种满了牡丹。而书院每座亭台楼阁前,却是都有梅花。

此景在后世亦成为一处极有名的人文景观,不过那是后话了。

韩云韶离去后,徐修一方面继续苦读,一方面则常去花洲书院营建处与协理修建的范纯礼请教一些营造事宜,有时也会提出一些意见。

而书院建造之时,不知究竟是范纯礼的意思,还是范仲淹的意思,书院旁竟一并建了个小别院,徐明棠派人将一台印刷机搬了进去。

如此时光飞逝,庆历六年九月,花洲书院终于建成。

晨雾未散时,伏牛山脚的湍河渡口己挤满牛车。

老农们扛着新收的黍穗,满脸笑意而归。

范仲淹立在书院棂星门前,看黍穗堆成小山,对徐修笑道:“九娘父亲来信说扬州今年稻瘟,倒羡慕起邓州的黍米了。”

“他信里还说,九娘回家后与他讲起邓州之事,还提到了我新收的弟子——徐家二郎呢,二郎啊,想不想知道九娘是如何说你的?”范仲淹笑眯眯道。

“如何说的?”徐修不由得好奇。

“想知道啊,想知道你将来自己去问吧。”范仲淹大笑。

徐修扶额,范仲淹有时总会有些老顽童的样子,徐修时常恍惚,历史上的人物正活生生立在自己面前,也许自己将来也会是后世人口中的历史人物了,凭着活字印刷,他应该能替代掉毕昇的名字,虽然对毕升有些愧疚,但是徐修也好奇将来的人们会怎么说自己?

说到这,现在自己还不知道九娘父亲何人,只知九娘姓名应是韩云韶......

而拿此事问范仲淹时,他一开始也是诧异原来竟没有与自己说过九娘家庭相关。后来范仲淹不知道想到什么,笑着告诉自己说等将来去汴京时再告诉自己此事。

去汴京时吗?顺利的话,那也要庆历八年末了。而不顺利的话,也许自己近二十岁才能去汴京。

在徐修胡思乱想之时,书院建成仪式己是开始。

辰时初,通判李允明着五梁冠、犀角带,素葛襕衫外罩紫罗公服,捧金漆木盘献书院鱼鳞册:“谨按庆历六年邓州夏秋两税余粮,共置学田西百七十二亩三厘,佃户皆录于册,请范公校验!”范仲淹看后,李允明便退下。

之后邓州团练使史昭庆率三十六将士列阵,演“八门金锁阵”护书楼锺鼎。

巳时,节度推官高声唱赞:“东方七宿映奎壁,西河六经照玉壶!”范仲淹持松烟墨巨笔,于明伦堂壁题写楹联:清明不必怯风雷,混沌终当开禹贡。

百姓纷纷以桑枝沾墨水拓印,称"文曲墨",贴在灶头可祛蝗灾。

午时中,户曹参军张仲卿召二十西佃户,于劝耕圃示徐明棠设计的新式耧车:“此车依《齐民要术》改制,三足镂‘天地人’三才纹!”

未时,书院第一批学生张文裕率十二童子,身着青苎麻深衣,手捧瓦缶敬献范仲淹。徐明棠派工十人,抬活字版《庆历新政条目》入藏崇文阁。

书院在一个月前举办了第一次招生考试,就徐修所知,包括贾黯、王谦在内数十人成为了花洲书院第一批弟子。

书院的教育制度也很有范仲淹风格,仿胡瑗“苏湖教法”,设“经义斋”与“治事斋”。经义斋主研究经典,治事斋则培养处事技能。

书院很多时候都是自由讲学,范仲淹亲自授课,采用“问难式”教学,即师生问答辩论。

此外,范仲淹还很注重学生做实事的能力,他不定期带学生考察邓州水利工程、训练学生撰写奏疏、政论。

书院每月小试,每季大试,学业优异者可得范仲淹亲荐参加发解试,德行有亏者罚抄经书或除名。

与当今官学相比,花洲书院因材施教,重思想启发与实务训练。

当然,范仲淹捐俸禄为书院置学田千亩,邓州数位乡绅富商都有或多或少的捐赠,书院这才有资金实行如此奢侈的教育,若是徐修有朝一日能够推行义务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再过几天,书院就要正式开始上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