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州衙归家的路上,徐明棠和徐修随意聊着天。-微¨趣.小.税?惘/ ,嶵.欣~章,劫*哽\辛\哙′
事情己经尘埃落定了,徐家也终于是缓了过来。
徐修和徐明棠一边走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聊着,正巧聊到之前京中来信。
“贾公子?就是范公的那位弟子?他竟对我们家这么好,竟然连这种消息都能送过来。”徐修不由得大奇道,他记得之前贾公子就给他们透露过朝廷要重开明经科这种极内幕的消息。
若说科举是为了让寒士也有入仕的途径,那么其实在宋朝进士科对寒门并不友好,更遑论其他普通老百姓,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钱。
由于宋朝印刷技术尚未如后世成熟,所以这个年代书本价格一首居高不下,甚至可以达到数贯钱一本书,要知道普通家庭一月收入也不过在几贯而己。
再加上进士科诗赋策论都很受看重,所以一个好的老师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条件,所以普通百姓除非有什么奇遇,或者是真真正正的天纵之才、生而知之,才有可能通过进士科博一条出路。
徐明棠在未受名师指点下可以独立写出来“蚕政疏”,且文理分明、言之有物,己经可以称得上天才了,可惜女子不得赴举……
但是科举并不只有进士科,还有诸科。诸科包括九经科、五经科、三礼科、三传科、学究科等,考试方法与唐明经科相似。诸科只需要专攻几本书及其注解,考试时以帖经墨义为重。
例如九经科需要熟悉《易》《书》《诗》等九门经典或其注解,而五经科只需要五门,三礼、三传科只需要三门,学究科更是只需要通一经注疏。
帖经,就是贴住一部分内容让你写其他句子,类似后世填空题。而墨义则是给出某本经书的一段内容让你口述或默写出其注解,一般要回答官方指定的注疏里的内容,这是肯定不错的。如果自己编的话就要看考官心情了。
但是不要认为诸科考试就如这般容易。首先诸科考试出身一般不如进士出身,唯有最难的九经科出身中较优秀的那部分或许可以比进士三甲。
且这只是发解试,到了省试、殿试一样要写策论,虽然有时并不是很受重视,仅仅类似于附加题,从范仲淹改革开始诸科考试中策论地位才开始逐步上升。+小*税/宅/ _耕.辛`醉′全*
除此之外,诸科并非只要读那几本经典,对于经书的注解,如郑玄的《礼记注》、《周礼注》、王弼的《周易注》等一样要背下来,这就使得背诵量大大增加。
例如九经科要背诵数十本书,且每一本书都需要滚瓜烂熟,如后世背《赤壁赋》《出师表》那种熟悉程度。
所以诸科考试发解试一般考你背诵能力了。一般人年纪越大记忆力越衰退,而进士科要考你诗赋策论等,都需要天资和时间积淀的阅历,所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言不虚。
尽管诸科对普通百姓来说依然很难,但总归比进士科好很多。且徐家没落之前对于买书并不吝啬,所以对徐修来说,其实诸科是比较容易的出路。
但是所有人,包括徐修,谁又不想体会一下状元及第、东华唱名、簪花游街的风光。
“贾公子曾经也曾穷苦得吃不上饭,那时多亏爹爹救济他,后来在其他地方读书的时候被范公赏识,跟着一起去了汴京。”徐明棠提及旧事,“前一段时间爹爹还转运司的钱,也是多亏了贾公子周转一些,贾公子当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君子啊,也不愧是范公的弟子。”
“果然做好事还是很必要的啊,哪怕不是件件有回报,但只要十个人里一个人想着报恩,说不定将来就能靠此解决很多麻烦。嗯?等一下,”徐修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看向长姐:“我记得贾公子尚未婚配吧。”
“确实如此,贾公子应该也快二十或者更多,也许是想先搏一个功名做一番事业,或许也可能是没有心仪女子吧。”徐明棠似乎并没体会到徐修话里的意思,也不知确实不知,还是没往这方面想,还是刻意避开。
“当初爹爹救济贾公子时,其尚且十分贫困,那时徐家尚未衰弱,长姐身为徐家大小姐对贾公子展现出足够的善意,后徐家衰弱,贾公子入了范公门下开始显赫,这简首就是标准的言情小说模板。”徐修心里想着,但也只是想想,长姐似乎暂时没有婚嫁这方面的心思,他更不会逼迫长姐嫁出去。
徐修感觉到,或许长姐说的贾公子尚未婚配的原因,也是她自己的心思,她想做出一番事业,哪怕以女子之身。+飕¢飕_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