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无字史记(出版书) > 第9章完

第9章完

地居住,在洛地祭祀”。而且从句式上分析,“宅兹中国”和“自兹乂民”应该是同类句式,后面的“乂”字是治理、安定的动词含义,因此前面的“中”应该也是动词含义,表示祭祀。在商周时期,维系族群精神的祭祀仪式几乎是头等大事。从周武王根据周人的上天信仰,选择洛地作为未来都城的修建地点来看,把“中国”理解成“在洛地祭祀”可能更为合理。

所以,何尊铭文反映的是周灭商后周朝上层的国家内部建设,当时刚刚经历了剧烈的改朝换代,国内局势仍然不稳定。铭文中一句“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就反映了胜利来之不易,是以蛇吞象,显然巩固胜利也并非易事。周朝王室必须设法把贵族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周朝充分发扬了中华文明的根基—祖先崇拜传统,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度,设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阶层,宗族内部根据嫡长子继承制设有大宗和小宗之别,让贵族们各自明白自己的地位。根据地位的不同,能够享受的祭祀级别也不同。

这就是周朝的“安内”。安内的同时,周朝还要“攘外”,抵御来自周边的越来越强烈的侵扰,明确本族群、本国与外族群、外国的界线。

其实,在商朝中后期,商人就已经感受到北方、西方其他族群的威胁。商朝的边境经常受到敌人的骚扰,比如在一片甲骨上记载,有一天“工方”入侵商朝,劫掠人口。又一天,卜师问商王,接下来会平安吗?商王看了卜骨后判断,情况不妙。过了几天,消息传来,“土方”从西面入侵商朝,占领了两个城镇。而西北方向的“羌方”也是商朝的主要对手之一,在最早的一批甲骨文中,就记录了商朝杀掉羌人俘虏祭祀。同样,羌人肯定也不会饶过商朝人,双方的战事旷日持久。一度弱小的周人就曾经依附商朝,协助商朝对付西面的这些强敌。

通过甲骨文,商朝人把那些对本国有很大威胁的各方族群“记录在案”。但是,在甲骨文记录之外,商朝人可能并不了解的是,青铜时代的草原带正在发生深刻的社会变化,正是这种变化让商朝人以及此后的周朝人无法安然入睡。

当时的草原上,由于马、牛、骆驼等大型动物的驯化完成,草原人群对于草原特性的了解增多,畜牧经济正在向游牧经济演变。

一般来说,畜牧经济往往只是农业人群的一个“副业”或者若干“主业”之一,畜牧人群仍然需要农耕经济的支撑。比如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6000年前的伊朗北部山区,人们主要从事灌溉农业,也饲养山羊和绵羊,以畜牧经济补充农耕经济;向西到高加索山区,那里的农耕与畜牧并重,家畜以牛、羊、猪为主;再向西到东欧,那里不仅有农耕和畜牧经济,人们也保留了狩猎和采集生计。

游牧经济虽然是从畜牧经济中演变而来的,但是与畜牧经济有本质区别,游牧经济已经能够独立于农耕经济之外自行运转,游牧人群在草原上赶着牲畜四处游走,以放牧这些牲畜为自己的主业,甚至是唯一的主业。~看!书~屋/ _免+费/阅¨读′畜牧人群的活动范围有限,往往围绕自己的农业据点小范围迁移;游牧人群的活动范围很大,不同的季节他们有不同的牧场,既保障了牲畜有充足、新鲜的青草吃,又保障了草原不会因集中过度放牧而退化,反而因牲畜的踩踏和排泄物滋养而生长得更佳。

这正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有趣且独特之处。生物学家知道,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人为干预越少越好的系统,而农耕生态系统则强烈依赖人为干预才能良好运转。与前两者不同,草原生态系统的繁盛需要人力干预,但又不能过度干预,它是草地、牲畜和游牧人共生的一种系统,草、畜、人之间相互影响,通过游牧经济活动实现动态平衡。

游牧人群对于草原规律的掌握也有一个过程。比如,在3000多年前的欧亚草原带西部,当时的畜牧人群每20多年就会整体性地迁徙扩张,原因是经过多年的使用,本地的草场发生了退化。这类人群应该就是最早尝试游牧的人群,游牧经济可能最初是在草原的一个小范围内产生的,但是游牧人群一出现,他们对于游牧空间的需求就驱动他们向外扩张,而为了在不断迁徙中获得各种补给,不论是食物还是工具,他们会纵马闯入邻近定居的畜牧社会和农业社会中,严重威胁畜牧人群、农耕人群。这个过程迫使很多人群武装自己,于是产生了分化:要么增加自己的机动性,也变成游牧人群之一;要么提高聚落防御力,更多地依靠农耕社会的优势—粮食、人口以及技术,与游牧人群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