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6章完

第16章完

浙江定海起航渡海,另一路由忻都和洪茶丘率领蒙古、高丽和北方汉军4万人组成,从高丽渡海。日本军队在箱崎、今津、志贺等地海岸构筑防御工事,对元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元军始终未能深入到日本本土。两个月后,历史又重演了,一场巨大台风又让希望撤退到海上的元军元气丧尽。这次东征又以元军大败而告终,北路军损失三分之一,南路军损失一半。

这样,忽必烈的两次东征日本都以失败而告终,战败的结果让他恼羞成怒,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准备再次征讨日本,但由于连年战争,国库亏空,财政吃紧,忽必烈不得不在1286年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

台风是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除了台风之外,忽必烈远征日本失利还有什么原因呢?

一是蒙古战船不适于航海作战。第一次征伐的战舰是高丽建造的,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忽必烈强压的任务实属难事。高丽人在半年时间建造900艘跨海战舰,质量可想而知了。第二次东征虽然有江南军队参加,当时江南的造船技术虽然能够适应跨海作战,但是10万人乘坐的战舰不但数量多,而且还要能够进行作战,南宋又是新降之国,民族仇恨尚未淡化,何谈为元出力?质量劣等的战舰一旦遇上台风,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是元军统帅指挥失误和军队的厌战情绪。海战与陆战有着根本的不同,军队统帅洪茶丘、忻都等人本不习海战,继续采用陆战的方法,他们占领对马、壹歧、鹰岛等岛屿后,没有及时在上面安营扎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反而在占领后又在夜间回到战船上,而且为防止战船在海上颠簸,竟然将大多数舰船连在一起,犯了兵家之大忌,所以当台风来袭时,他们张皇失措、无处可逃,被刮入大海者不计其数。加上当时忽必烈连年发动战争,造成经济凋敝,尸横遍野,老百姓生活疾苦,而且元朝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契丹、女真、汉族等地位低下,饱受欺辱,因此民间反战情绪很高。元朝军队中,又组织混杂,既有蒙古人,又有被征服的契丹人、汉人,战斗中根本不可能团结一致,而且在发动对日本的战争中,忽必烈强令高丽国制造战船,提供粮食,引起了高丽人民的强烈不满,所造战船质量低下。远征军中蒙古、汉、高丽等各族将领统帅很难协调一致,各路军士也无心恋战,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并最终导致了两次远征的失败。

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是意大利威尼斯人,生于1254年,自称1275~1291年在中国居留,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家乡威尼斯。1298年9月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中世纪少有的大海战,战败被俘囚禁。他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作家鲁思梯谦笔录成书,叫《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和我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旅行记。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但当时人们大多不相信马可·波罗的话,马可·波罗弥留之际,朋友还要求他收回其胡言乱语,他坚决地说:“我所说的还不到我所见到的一半!”14世纪以后,他的游记才得到认真对待,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主要典籍,到20世纪末,各种文字的译本超过了120种。

正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文明的奇书,使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深受影响,导致了他开辟由欧洲到美洲航路的壮举。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讲述了自己史诗般的中国之旅以及他返回意大利的经过,他的书是欧洲的经典文学作品。他已经成为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圣人,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可是却不断有学者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1965年,德国学者福赫伯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把思玛因向忽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