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6章完

第16章完

听到赦免消息后走出城外,却被全部杀死,整座城也被夷为平地。

曾有史学家赞叹:“整个世界上,有什么军队能跟蒙古军相匹敌呢?战争时期,他们像受过训练的野兽,去追逐猎物。但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他们又像是绵羊,生产乳汁、羊毛和其他许多有用之物……”蒙古军队在横行欧亚的过程中,使众多城池得到灭顶之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破坏,但同时却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此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了欧洲。成吉思汗个人辉煌的成就,也引得古今无数英雄竞折腰,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愧为“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的陵寝为何在“马背”上?

成吉思汗的陵寝为何在“马背”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中华版图,也给后世留下无数的猜想与谜团。《环球时报》上称其财富位列世界史上前十位,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这并非夸大其词,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人士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

但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殒落六盘山后,葬身何地一直是个谜,也是史学界久为争议的一个问题。难道,真如传说中的一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位于“马背”之上,到处移动,难觅其踪?

现存的成吉思汗陵园在伊金霍洛旗,只是一个衣冠冢,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八白室”原来是八座白色的毡帐,后来的蒙古人为了祭祀成吉思汗而为他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像,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便于迁移,也便于祭祀,很符合游牧民族到处迁徙的特点。“八白室”迁移多处,最后迁到鄂尔多斯草原的伊金霍洛旗,里面有他的衣服、家谱,据说还有成吉思汗逝世前的最后一口气的灵魂也在灵塔里。但成吉思汗死后的遗骨究竟葬于何处,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去世的经过,以蒙古文书《蒙古秘史》(也称《元朝秘史》)的记载为最早。据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在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成吉思汗本来要和平解决,但西夏将领阿沙出言不逊使成吉思汗大怒,于是抱病出征。虽然灭亡了西夏,但成吉思汗因为病重最终也死在军营里。

成吉思汗死在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陵墓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满足他生前的愿望。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看见这里水草丰美,鸟鸣鹿奔,不禁心旷神怡,连马鞭不小心掉落都没发觉,他的部下把鞭捡起想要交给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却说:“这里是强大王朝存在的地方,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把马鞭就放在这儿吧!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就按照马鞭放的方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却在即将攻克西夏都城的紧要关头去世,为了不动摇军心,骗取西夏早日投降,他留下“秘不发丧”的遗嘱,由少数亲信将灵柩秘密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地方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亲信们在途中“遇人尽杀之”。到了地点后把灵柩深埋,并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还让群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等第二年青草长起,与茫茫大草原再看不出什么区别时才将军队全部撤走。他们为了使亲族想在祭奠他时找到埋葬地,就牵来一只驼羔,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每逢祭祀时,人们把那只母骆驼牵来,它徘徊哀鸣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成吉思汗的陵寝在“马背”上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这主要是古代蒙古族特殊的葬制造成的。《黑鞑事略》一书中记载蒙古人“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讲到的就是蒙族实行土葬,但在地面上不留坟冢、碑记一类的标志物。元末人叶子奇的《草木子》一书也同样描写了蒙古贵族实行秘密潜埋的葬制习俗。他们死后一律被送到漠北墓区深埋,埋毕用万马踏平,待草长茂盛之后再解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