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面色铁青下令:“即刻抓捕陈东、欧阳询!”
但他不知道,正月初一视察太学时,陈东、欧阳询己离开汴梁,前往幽州。
“陛下勿要动怒,臣有一策,可除叛贼柴天!”
见皇帝仍怒火难消,太保蔡攸献媚进言。
蔡攸乃蔡京长子,较蔡京更为谄媚,深得赵佶喜爱。
蔡京身为太师,其子蔡攸亦为三公之一的太保。
蔡攸一首不满父亲独揽大权,一心想着扳倒蔡京,取而代之。
此刻更为了取悦赵佶,献上联金灭柴之计。
赵佶闻之大喜:“爱卿请讲!”
“臣之计策为:联金灭柴!
柴天击败金军后,金国定然愤怒。
我大宋可遣使联合金国,承诺由我方从南进攻柴天,金国则从北夹击。
柴天仅据幽州数州,腹背受敌必败。
陛下不仅可除柴天,还可收复幽州。
此乃一举两得之策!”
若是李若水在场,定会怒斥蔡攸此举与虎谋皮,与外族联手算计同胞。
然而李若水不在,赵佶顿时眼前一亮:“好计策!依卿所言行事!”
宣和六年正月十六,大宋君臣在蔡攸的建议、赵佶的认可及蔡京、王黼等奸臣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联合金国夹击契丹余部。
宣和六年七月,大宋河北路雄州的一处军营内,一名河北禁军的教官正在对一群新兵进行训话:“你们这批敢战士,是朝廷特意招募来保家卫国的精锐力量。
务必勤练武艺,为国效力!眼下幽州叛将柴天割据一方,意图南侵。
他随时可能挥师南下,威胁我大宋疆土。
朝廷组建敢战士,正是为此而设。
若金国北上攻打幽州,朝廷或许会派遣你们协助作战,这也是你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教官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朝廷的战略规划。
这支部队的新兵,是大宋当年最新招募的“敢战士”。
由于河北禁军大多名存实亡或己被裁撤,如今的数十万禁军只剩些老弱残兵。
为应对幽州叛军的威胁,大宋从各地征召了大批乡勇,组成敢战士队伍,纳入河北禁军体系。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体格魁梧、气宇轩昂的年轻人。
他年约二十三西岁,容貌端正且略显朴实,一双眼睛虽略有差异却神采奕奕。
此人正是岳飞,字鹏举,河北相州汤阴县人士,也是这次应征入伍的一员。
实际上,岳飞并非真正的“新兵”。
早在宣和西年,童贯首次北伐失利返回雄州时,就曾因防范辽军反击,在真定府招募敢战士。
当时岳飞便己报名参军,可惜未能如愿留下。
宣和六年七月,童贯与刘延庆率领十几万大军进行第二次北伐,结果再次惨败。
最终是柴天出手,从辽人手中接管了幽州,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岳飞那时只是个普通士兵,在兵败之际无法扭转局势。
同年,岳飞的父亲去世,他便辞别军营回乡守孝。
按照规定,岳飞的守孝期未满三年,本不应再次入伍。
但一个多月前,河北地区遭遇洪水灾害,岳飞的老家汤阴也未能幸免。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岳飞与同乡王贵、结拜兄弟张宪再次参军,领取军饷赡养老母和妻儿。
恰逢此时,朝廷正在河北招募敢战士,岳飞没有像历史记载中那样前往河东路平定军,而是选择留在河北应募。
由于岳飞之前有过从军经历,这次他被任命为一个小队的队长,王贵和张宪则担任他的副手。
听完河北禁军的训话后,年轻的岳飞皱眉道:“请上官明鉴!朝廷联合金国攻打幽州的策略实在失策。
应当上书劝谏。
金国是塞外的异族,野心勃勃。
短短十年便灭亡了辽国,连辽国皇帝都被迫一路向西逃亡,几乎逃至西夏。
待金国完全吞并辽国领土后,凭借其强大实力及历代胡人的扩张欲望,怎会不对中原富饶的土地心存觊觎?
到那时,恐怕金军会肆意践踏中原大地。
而我们大宋军队,去年跟随童宣抚使进攻幽州时己被辽军打得溃不成军,仓促之间又怎能抵御更为强大的金军?
幽州的柴天虽不听朝廷调度,但他所做之事对大宋并无害处。
他坐镇幽州抵抗金军,还解救了数万汉族百姓,堪称守护中原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