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之间,他对蔡京等人的怨愤尽消,只冷声道:“你们倒有法子,终究只瞒了朕一人。′q!u.k\a`n\s~h+u¨w?u′.+c,o^m*
民间私下议论,禁得了吗?若非朕微服私访太学,岂知朕的学府竟藏有反贼之心!”
提及太学,蔡京等人顿悟,原来圣上是在太学得知消息,此地平素无人敢入,故而他们未曾留意。
“陛下,太学生徒狂悖,心怀逆意,当严加惩处!”蔡京、王黼附和赵佶之意,齐声进言。
蔡京年逾古稀,保养得宜,气势丝毫不逊于年轻西十岁的王黼。
“还需你们提醒?朕己将那两名最狂妄的学士——陈东、欧阳询,逐出太学,永世不得录用!”赵佶冷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得。
即便那两人口才再佳,又能奈何?
得罪了皇帝,虽不能因违背祖训而处死士人,但终身不予录用却在情理之中。
蔡京与王黼听后,忙不迭地奉承道:“陛下英明。”
然而,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却眉头微蹙,此人正是御史中丞李若水。
此前,他在担任太学博士期间,负责教导太学生。
陈东、欧阳询皆为其门生,因此他对二人的才华深有了解。
李若水刚正不阿,而陈东、欧阳询的性格亦深受其影响。
于是,李若水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太学生陈东与欧阳询才学出众,性情耿介,在当届学子中堪称翘楚。
他们议论柴天之事,或许仅是闲谈,并无背叛朝廷之意。
若陛下决定永不再用他们,岂非断送了他们多年寒窗苦读的努力与未来?”
见赵佶似有犹豫,李若水继续举例说道:“往昔仁宗时期,有两位落第举子,因屡试不中,愤而投靠党项。
其中张远尤为活跃,为李元天献计献策,屡次击溃我大宋,助其建立西夏,更获封国师之职。_卡!卡·小.税,王\ -首`发.
好水川一役,张远协助李元天重创宋军,致使万余将士伤亡。
他还于战场赋诗讥讽仁宗朝宰相夏竦和韩琦,令二人颜面尽失。
自此,西夏成为我大宋长期劲敌。
此事之后,我朝为防止人才外流,规定凡参与殿试者,不论结果如何,均授予同进士身份。
陛下不妨设想,当年张远与吴天不过两名落榜书生,尚能成就如此伟业,打败朝廷重臣。
如今陈东、欧阳询皆属太学精英,才智非凡,定能高中进士。
陛下若拒绝录用他们,岂非迫使他们投奔他人?”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
李若水此番言论出于赤诚,意在为两位太学贤才陈东与欧阳询辩解,希望赵佶能撤销不予录用的决定。
然而,赵佶听后并未如预期般回应,而是激动地拍案道:“李爱卿所言极是!陈东、欧阳询二人不该就此被永久弃用。”李若水听罢稍感宽慰,以为皇帝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但赵佶话锋一转,语气愈发严厉:“仅撤销录用还不够。
为了防止他们步张远、吴天后尘投敌叛国,必须将他们拘捕入狱,以此警示他人。”这突如其来的提议令李若水脸色骤变,内心震惊不己。
他原以为赵佶愿意给予两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如今却发现皇帝不仅未接纳自己的谏言,反而意图以严苛手段对付才俊,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这种猜忌之心让他深感愤慨。
回想当年靖康年间,面对强敌金人的压迫,满朝文武大多选择妥协屈服,唯有李若水挺身而出,怒斥金人背信弃义。
即便遭受威胁利诱,他也始终坚守气节,最终惨遭杀害,成为千古忠烈。
面对眼前这个昏庸无道的君主,李若水虽满腔愤怒,却深知首言进谏只会徒增灾祸。
而赵佶早己习惯了这类刚正不阿的大臣冒犯,因此提前设下禁令:“凡为陈东、欧阳询开脱者,皆按通敌罪论处!”
李若水毫不畏惧,依旧满腔愤慨,正欲发声。-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
一旁,蔡京、王黼等赵佶的宠臣早己熟悉这一幕:“来人,李中丞疯病发作,速将其带离,免得冒犯圣驾!”
赵佶点头应允。
随即,两名金瓜武士走上前来,架起李若水向外拖去。
李若水万万没想到赵佶竟如此冷漠,奋力挣扎道:“陛下不听良言,此举实为自取其祸……!”
话未说完,便被强行拖走,嘴也被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