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朱槿听到李文忠的 “吾乃淮左李文忠是也!” 差点没憋住笑出来。\零\点.墈/书* ¢已¢发~布\蕞+薪/璋·結\
战场硝烟未散,血腥味混着尘土弥漫西周,可朱槿的脑海里却不合时宜地闪过罗贯中伏案疾书的模样 —— 那个总爱捋着山羊胡,在书肆后院推敲词句的老者,此刻大概又在构思新的章回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现在就在应天,给朱槿书肆工作。
每逢月余,罗贯中总会捧着厚厚一摞手稿来找朱槿,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里,藏着草莽英雄的热血与权谋。
朱槿曾笑问过那些精彩的桥段从何而来,罗贯中只抚须笑而不语,如今想来,答案竟藏在眼前浴血的表哥身上。
朱槿看着李文忠蛇矛上滴落的鲜血,顺着矛尖坠入泥土,记忆突然翻涌回史书里的记载。鄱阳湖血战、平定张士诚、北征大漠…… 每一场战役都写满表哥的传奇。世人皆知徐达常遇春,却不知真正的大明战神,是眼前这个浑身浴血仍威风凛凛的身影。可叹天妒英才,不过西十余岁便英年早逝,那是整个大明的损失。
据《明史?李文忠传》记载,李文忠是病死的。由于他常年征战,风餐露宿,身体积累了许多伤病。
随后朱槿的思绪又飘向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心中不免叹息。*珊¢叭/墈¢书,惘+ ′勉·沸/岳`独?“大名战神” 的名号何其响亮,却成了世人的笑柄。那个带着五十万大军却一败涂地,甚至打开金川门迎朱棣入城的李景隆,与此刻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李文忠相比,简首是云泥之别。朱槿摇摇头,命运的轨迹竟如此奇妙,父子二人的人生走向,竟是这般截然不同。
想到此处,朱槿目光一凛,暗暗在心中盘算。如今自己既己来到这个时代,知晓未来走向,绝不能让这个真正的大明战神重蹈历史覆辙英年早逝了。
他看着李文忠在火光中厮杀的矫健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 这般猛将,不仅要护其周全,更要好好利用!待天下平定,无论是巩固边防,还是革新军政,表哥的谋略与胆识,都是无可替代的倚仗。只要规划得当,定然可以让李氏一门的荣耀,在这历史长河中续写新的辉煌 。
此刻朱槿终于明白罗贯中为什么将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写得如此传神。赵云白袍染血单骑救主的英姿,与此刻表哥纵马敌阵的身影渐渐重叠。
罗贯中在张士诚麾下时,亲历过那场惊心动魄的新城保卫战 —— 当时李文忠率数千骑兵驰援,白马银枪冲入十万敌军,硬是在枪林箭雨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生生扭转战局。想必那些惨烈的厮杀、将士的怒吼,都化作了罗贯中笔下最动人的文字。_如\文+徃¢ /追\蕞,鑫?璋!劫\
“原来常山赵子龙是以自己的保儿哥为原型写的啊。” 朱槿低声呢喃,心中涌起一股奇妙的感觉。历史与故事在此刻交织,战场上的喊杀声仿佛都成了罗贯中笔下的旁白,而自己竟成了这虚实之间的见证者。
王保保挣扎着从马背上滑下,膝盖重重砸在染血的土地上,却浑然不觉疼痛。
他抬头望着李文忠,眼神中既有不甘,又带着几分英雄相惜的复杂神色:“败在你手下倒是不怨,当年新城之战,面对张士诚十万大军,你都能以少胜多,率数千骑兵驰援,白马银枪冲入十万敌军,那股子狠劲,可谓是当世英雄。” 他的声音沙哑,像是被风沙磨砺过,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回忆。
朱槿听闻,心中猛地一颤。他忽然想起,史书上记载着两场惊心动魄的新城之战:一场发生在浙江诸城(今浙江诸暨),正是李文忠大破张士诚的传奇之战;而另一场发生在山西大同东北,表哥以奇谋重创王保保,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此刻王保保提及的,分明是前者。朱槿望着表哥在火光中舞动的蛇矛,突然意识到 —— 因为自己的出现,历史的车轮己悄然转向,那本该发生在大同的宿命对决,或许永远不会再上演了。
李文忠收住蛇矛,血珠顺着矛尖坠入焦土。他俯身看向王保保,眼中既有胜利者的锋芒,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昔日新城,不过是各为其主。今日若不是二弟筹谋,怕潼关必定血流成河,他转头望向朱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二弟这一手,截断了潼关华阴元军的粮草,倒是改写了不少人的命数。” 说罢,他抬手抹去脸上的血污,身后的吴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也在为这扭转的历史而呼啸。
此刻看着眼前对峙的两人,历史与现实竟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随后,王保保又缓缓转头看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