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说不出话。他明白战争,饥饿对于百姓的伤害,也读到春燕归,巢于林木。他没想到自己不喜读书的二弟居然知道这个典故,。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春天到了,燕子归来,在树木上筑巢。
但实际上,燕子通常喜欢在茅草房的屋檐或人家堂前梁上筑巢,而这里说燕子在树林里筑巢,是因为当时北魏攻破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进行了残酷的杀掠,所过郡县,一片荒芜,百姓死亡殆尽,房屋也都被烧毁或破坏,没有适合燕子筑巢的房子了,所以燕子只能在林木上筑巢。作者用燕子的这种异常行为,来描述当时社会遭受战乱后的悲惨景象。
“以后我必全力辅佐你,定要让这世间人人有饭吃,不再有易子而食的惨剧。”
朱标怔住,继而展颜一笑。他扶起朱槿,袖中滑落半块干硬的饼——那是昨夜从农户家带回的豆饼,被他藏在枕下整夜。“好!”他攥紧朱槿的手,指节因用力发白,“便让我兄弟二人联手,先平战乱,再兴农商,定要让这山河换新颜!”
用过早膳,朱标、朱槿在刘基与耿炳文的护送下,乘马车向凤阳老家而去。时值仲秋,道旁草木己染霜色,唯有田间尚未收割的粟米,在风中掀起金浪。朱槿掀开轿帘,望着远处起伏的丘陵,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佩。
朱槿不由想起了《明史?太祖本纪》中的记载:“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元至正西年(1344年),濠州(今安徽凤阳)遭遇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朱五西、母亲陈氏、大哥先后染病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兄弟俩。
兄弟二人只能用草席包裹亲人遗体,跪求地主刘德施舍一块土地安葬父母,但遭到拒绝。
同乡邻居刘继祖(人称“刘大秀”)见状,动了恻隐之心,主动让出一块自家的荒地(位于凤阳西南的太平乡)给朱元璋兄弟安葬亲人。这一小块土地成为后来明皇陵的基址。也就朱槿现在来到的地方。
“刘先生,您看此地风水如何?”朱标询问一旁的刘基。
刘基指尖轻拨罗盘天池:“世子,此地龙从乾方来,气从巽方入,此乃‘天地交泰’之局,可保朱氏子孙承天命而治九州,万代不绝。”
朱标十分满意刘基的回答。:“好,刘先生,回去我定禀告父亲大人,让他好好奖赏于你。”
朱槿则是一脸鄙夷的看着跪地谢恩的刘基。口中喃喃道:“万代不绝么?我会让这个成为真的。”
祭祖仪式在凤阳祖陵如期举行。
朱标身着素服,手持三炷清香,恭恭敬敬地跪在碑前。朱槿随在其后,望着墓碑上“朱氏先考妣之墓”几个大字,忽觉心口微震——前世曾在史书中见过这场景,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亲身跪在这里。
就在兄弟二人叩首之际,天际忽然传来闷雷般的轰鸣,云层翻涌间,一道金光破云而出,在空中勾勒出若隐若现的龙形。
围观的乡邻惊呼出声,纷纷跪倒在地。朱槿抬眼望去,只见那金光如游龙摆尾,在祖陵上空盘旋数圈,才渐渐消散。
耿炳文手按剑柄,目光警惕地扫视西周,却见刘基早己掐动法诀,罗盘在掌心飞速转动,铜针首指祖陵方向,嗡嗡作响。
“真龙之气,更盛从前!”刘基忽然长叹一声,眼中泛起泪光,“天佑吴王!此乃吴王功德感天动地,故有金龙现世之兆!”说罢,他转身向朱标深揖及地,“世子殿下与二公子真龙之姿,必能承此天命,开创万世基业!”
朱标连忙搀起刘基,望向天际尚未散尽的金光,神情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