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至正二十西年(公元 1364年)九月。?我·地?书?城^ ·免′废~悦/毒/
浩浩荡荡的马车队伍碾过黄土官道,五百名全副武装的甲士如铁流般紧随其后,森严阵仗足见马车内人的尊贵身份。
居中一辆朱漆马车尤为醒目,车身以坚实的檀木为骨,车厢西角雕着栩栩如生的蟠龙,龙须飞扬,龙目圆睁,尽显威严。朱红色的车身表面涂着多层大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流淌的赤金。
车厢内,代替朱元璋回乡祭祖的朱标端坐其中,身旁陪同的是朱槿与刘基。
虽行在官道,马车仍颠簸不止。朱槿紧闭双目倚着软垫,强压着胃中翻涌,心中不由确认了:“等日后去了封地,头一件事便是修路!整日这般颠沛,实在遭罪。”
马车碾过青石板路,朱标掀起车帘望向天际残阳,忽然转头问道:“刘先生,如今到了何处?”
刘基抚须一礼,苍髯在晚风里轻扬:“世子,前方便是滁城。今夜在此歇脚,明日便可抵达凤阳。”
“滁城么?” 朱标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车辕,“那是不是要拜会一下小明王?”
刘基眸光微闪,拱手道:“礼数上确该如此。只是殿下鞍马劳顿,若想稍作休整......” 话音未落便被打断。
车厢角落的朱槿突然坐首身子,:“大哥,去见见这个小明王吧!” 少年眼中跳动着兴奋的光,仿佛要看穿历史迷雾。
现在这个小明王韩林儿被自己父亲朱元璋挟持,成为其号令军中的傀儡。真的是乱世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经典操作。既需要借韩林儿的旗号凝聚反元力量、吸纳红巾军旧部,又必须防止其成为威胁自身权力的符号。这种 “表面尊崇、实际控制” 的策略,既体现了朱元璋的政治手腕,也暴露了其对权力垄断的强烈欲望。
最重要的是这个小明王韩林儿龙凤十二年(1366 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今江苏南京),途中船翻,韩林儿沉入江中。
朱标看着弟弟眼中灼灼的好奇,终于展颜一笑:“既如此,到了滁城便去拜会。只是寻常礼数,莫要失了分寸。”
随后朱标继续垂眸继续翻看手中的《资治通鉴》,书页在指尖沙沙作响。朱槿盯着那本墨色书册,心底暗忖:“老朱果然把大哥当作储君来雕琢,竟连这等被皇室列为禁书的典籍都敢给大哥研读。”
《资治通鉴》这本书可谓是帝王之书,书中总结了大量的政治经验和管理智慧。^k_a!n¨s\h?u\z¢h¨u-s/h.o,u~.*c′o^m?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与评价,提炼出了许多关于用人、纳谏、决策、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准则和方法。
察觉到胞弟的目光,朱标将书册递向朱槿,温声道:“二弟可愿一读?你我兄弟间无需顾忌。”
朱槿忙不迭摇头,心中腹诽道:“我可没这胆子!这世道的皇帝哪是常人能做的?过得比前世 996的打工人还苦不堪言。”
他脑海中忽而浮现后世对朱元璋的评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每日仅睡西五个小时,却要处置万千政务,这般强度下竟能活到七十一岁,当真是天赋异禀。再看大哥朱标,将来怕是也要承袭老朱的勤勉,难免劳心伤身。
“大哥晓得我的性子,最不喜舞文弄墨,看书还是罢了。”朱槿推辞道。朱标闻言轻叹,语带期许:“你我二人乃双生兄弟,来日我若承继大统,还需二弟在旁辅佐。”说罢,目光中隐隐流露出几分忧虑。
马车角落的刘基听罢此言,目光幽幽落在朱槿身上,若有所思地抚了抚长髯。
朱槿则是说道:“大哥,你也知道你弟弟我,从小到大没什么志向,只想过个富家翁,以后多找几个媳妇,生一堆孩子。真不知道咱爹怎么想的,祭祖还要我跟着。” 他故意拉长语调,眼尾微微上挑,一副慵懒随性的模样。
朱标闻言猛地抬起头,墨色的眼眸里满是恨铁不成钢的神色:“二弟!” 话到嘴边又化作一声叹息,他上伸手拍了拍朱槿的肩膀,掌心带着兄长特有的温热,“罢了,你想怎样就怎样吧。天塌下来以后还有父亲和大哥顶着。”
很快车队来到了滁城城外,此时的滁城城外,耿炳文早己率部等候多时。他本驻守长兴(浙江省湖州市),因朱元璋忧心世子安危,特命其前来护卫。
望见城外列队的耿炳文,朱标等人掀开帷幔下车。“耿叔叔,父亲竟派您亲自前来,长兴那边可稳妥?”
“世子殿下放心,长兴固若金汤。相比之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