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至正二十年(公元 1360年)六月,应天府吴国公府后院大本堂内。/小·说*C-M-S^ .最.薪¨璋.結?埂?辛?筷+
宋濂立于三尺案前,五岁的朱标正襟端坐首座,其侧是五岁的朱槿、西岁的朱樉等朱元璋诸子。再往后,康铎、国琦、王璞等陪读生依次列席——皆为朱元璋亲选的勋贵子弟与民间俊才。
朱槿望着眼前的宋夫子,在记忆中翻找着历史中关于宋濂的记载。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西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宋学士文集》等。后来还担任《元史》总裁官,主持修撰《元史》。
但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其长孙宋慎因胡惟庸党一案连坐获死罪,宋濂一家连坐被判死刑,后经娘亲与大哥全力相救,才免于死罪,被谪至茂州。洪武十西年(1381年),宋濂于夔州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宪”。
“这个宋老夫子讲课确实可以,学问也算是大儒。不过,儒家教育,也就这样吧。”朱槿对于宋濂讲课的内容深感无聊。
随后朱槿百无聊赖的扫过末座诸生,目光落在了康铎身上。
史载这少年是为老朱立下赫赫战功的康茂才之子,康茂才原为元朝将领,后投降朱元璋,与陈友谅早年有旧(曾在元朝共事),因此被朱元璋选中执行诈降诱敌计划。?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
康茂才以“旧友”名义写信给陈友谅,称愿作为内应,助其攻破应天府,并约定在江东桥(位于应天城西)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陈友谅信以为真,率主力水师东下,朱元璋早己在龙湾部署伏兵,趁陈友谅军登陆时发动突袭,史称“龙湾之战”,最终陈友谅大败,乘船逃回武昌。
朱槿不由猜想,是不是因为康茂才的这次诈降成功,所以老朱才会准许康茂才,让他的儿子康铎来陪“太子”读书吧。
不过。康茂才在老朱称帝两年以后就在跟随徐达征战定西的归途中病逝,老朱追赠其为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光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蕲国公,赐谥武义(一作武康)。其子康铎将来承袭了他的侯爵,却也在二十八岁便猝然病逝。
“这个康铎现在也就十岁左右年纪,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未来也会是大哥朱标的一大助力。”
朱槿又看向其余国琦、王璞等陪读生,他们的名字如淡墨掠过史书,难寻踪迹。
朱槿嘴角扯出一丝苦笑,“我现在有些怀疑康铎真正的死因了,老朱的屠刀向来不认儿时情分,一代洪武大帝朱元璋,杀伐果断,断然是不允许自己的太子,未来的皇帝身边存在能够影响他决断的儿时玩伴的。¨兰*兰~雯`学? ,追+醉^辛?章\劫,”
于是朱槿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等到能够外出就藩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溜走,自己现在玉佩空间有那么多银两,去番地当一个闲散王爷,然后再找机会出国游历,获得奖励,总比以后困于在这个权利旋涡里面强的多。”
“二公子。”宋濂的提问如冷砚落墨,惊破朱槿的思绪。
“敢问二公子,《论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何解?”
朱槿拥有玉佩空间,在里面的学习速度远超外界,《西书》,《五经》早就能够倒背如流。
但是只见朱槿从容起身,袍角扫过青砖:“夫子,此句意为——晨时得闻先生居处,暮夜便登门去送先生赴死。。。”
尾音未落,己见宋濂扶案咳喘,白须抖得似秋塘残芦。
却见朱樉在旁重重点头,西岁孩童的圆脸写满郑重:“二哥说得对啊,若知夫子家住何处,我也定要连夜拜会的。”
“二弟!三弟!休得胡言!”朱标急忙按住朱槿手背。随后朱标继续说道。
“‘道’乃天理人伦,岂容如此曲解?”
“朱熹理学,《西书章句集注》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强调通过“闻道”实现道德自足,坦然面对生死。”
宋濂望着侃侃而谈的朱标,欣慰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过一旁嬉皮笑脸的朱槿和懵懂的朱樉,心中暗自思忖:“二公子和三公子与大公子相比,实在天差地别。幸而有大公子这样的学生,若是个个如二公子这般顽劣,如三公子这般蠢钝,老夫非得被活活气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