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湖龙舟·端午暗涌
五月初五的西湖烟波浩渺,十二艘龙舟在细雨中如离弦之箭。?微^趣¢小/说·网~ ?更/新′最·快\沈昭立在画舫甲板上,月白旗袍外罩着苏绣云纹纱衣,手中团扇轻摇,扇面是仇英摹本的《兰亭修禊图》。雨丝斜织,在她鬓边凝成细小的水珠,衬得那张瓷白的脸愈发清冷。远处雷峰塔的轮廓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与湖面上龙舟划出的水痕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水墨。
"沈总,张明远在二楼包厢。"小林捧着青瓷盏过来,盏中雄黄酒泛着琥珀光,"他带了日本三菱的人,正在看我们的物流数据。"小林的声音压得很低,却掩不住其中的紧张。她今天特意穿了件艾绿色的改良旗袍,腰间别着个精巧的香囊,里面装着沈昭配的驱虫药粉。
沈昭扇尖微顿,目光扫过岸边艾草摇曳的堤岸。那里站着个穿藏蓝西装的瘦高男子,正用望远镜观察湖面——是张明远的首席分析师周慕云。那人站姿笔挺,像根钉在堤岸上的钢钉,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计算机般精准的冷光。沈昭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上的婚戒换成了钛金属材质,在阴雨天依然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让后厨准备'五毒饼'。"她忽然轻笑,"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宋宫配方。"她的声音像浸了冰的梅子酒,清冽中带着一丝危险的甜意。小林会意,转身时故意将香囊掉在地上,香囊里滚出几粒刻着奇怪符号的骰子。
画舫二层顿时飘起荞麦与蜂蜜的焦香。当侍者端着做成蝎、蛇、蜈蚣形状的茶点经过包厢时,张明远果然推门而出。他五十出头,定制西装掩不住微微佝偻的背,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淬了毒的银针。他身后跟着两个日本人,其中年长的那位正用手机拍摄龙舟比赛,镜头却总是若有若无地扫向画舫的某个角落。
"沈总好雅兴。"他指着盘中狰狞面点,"不过现代商业讲究透明化,这种故弄玄虚的手段..."他的普通话带着江浙口音,尾音上扬,像把钝刀在磨刀石上来回刮擦。
"张总说笑了。"沈昭团扇半掩面,露出那双秋水般的眼睛,"北宋《文昌杂录》记载,端午食五毒饼恰是'以形克形'的智慧。"她突然用扇尖点向湖心,"看,龙舟要过'龙门'了。"扇骨上暗刻的纹路在雨中泛着幽光,那是某种古老的密码符号。
十二艘龙舟正冲向水面浮动的八卦阵,这是按《梦溪笔谈》复原的"九曲龙门"。只见华东快运的靛蓝龙舟突然变道,从坎位切入离位,船头青铜铃铛发出清越声响,竟与岸边古琴台上的《离骚》演奏形成奇妙共振。龙舟上的鼓手戴着青面獠牙的傩面具,击鼓的节奏暗合摩尔斯电码的规律。
"沈总这个路线..."张明远脸色突变。他认出这变轨与华东快运避开缉私检查的走法如出一辙。他下意识摸向西装内袋,那里藏着一支特制的钢笔,笔帽上镶着的微型摄像头正闪烁着红光。
琴声戛然而止。裴砚之不知何时己立于琴台,军装外套件杭纺纱褂,修长手指按在弦上。他身后站着穿对襟襦裙的少女,正捧着个雕花木匣——正是那日沈昭装铜钱的檀木匣。少女的裙摆上绣着暗纹,细看竟是某种军用地图的简化线条。她腕间的银镯随着动作轻响,声音与龙舟铃铛的频率奇妙地一致。
"裴将军也懂古琴?"张明远眯起眼睛。他注意到裴砚之的军靴鞋跟上沾着某种特殊的红土,那是钱塘江畔某处军事禁区的特有土壤。
"略通《碣石调·幽兰》。"裴砚之声音如冷铁,目光却穿过雨幕与沈昭相接,"此曲传自南朝,用的是'慢角调',与龙舟青铜铃的振动频率..."他的声音突然顿住,指尖在琴弦上轻轻一拨。
他忽然拔高音调,琴弦震出个刺耳的音符。湖面某处突然炸起水花,一架伪装成航拍器的监听设备浮出水面。那设备外壳印着某科技公司的logo,但内部结构明显是军用级别。水花溅起的瞬间,沈昭注意到设备底部有个不起眼的刻痕——与她扇骨上的符号如出一辙。
画舫上顿时骚动。沈昭却从容走向餐台,执刀将缠着五彩丝的粽子切开。糯米中露出深紫色馅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她的动作优雅精准,刀刃划过粽叶的声响恰好掩盖了小林与某个侍者的耳语。那侍者的领结上别着枚仿古铜钱,钱孔中隐约可见微型芯片的闪光。
"这是'九子粽',用紫参、茯苓等九味药材入味。"她将粽子分盛在青瓷碟中,"《岁时广记》说此物能'驱邪避害',今日看来果然不假。"她说话时目光扫过张明远的西装口袋,那里鼓起的不自然形状显示他可能携带了某种电子干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