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 > 第170章 项目庆功会的陶土香槟冰桶设计

第170章 项目庆功会的陶土香槟冰桶设计

点清水抹在冰桶内侧,“青灰釉烧出来会带细密的开片,像冰裂纹,装着冰镇香槟时,开片里会凝着水珠,像把整个冬天锁在了里面。”她看着他的眼睛,“就像你设计的天窗,把星星锁在了屋顶上。”

入窑前的夜晚,他们在工作室给冰桶做最后的修整。赵环用游标卡尺测量口沿的圆度,误差控制在0.3毫米以内;郭静则用细砂纸打磨棱纹的边缘,让每一道凸起都带着被手指反复摩挲过的温润。当冰桶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窑炉时,赵环忽然想起古希腊的双耳陶瓶——那些被考古学家赞叹“完美符合人体工学”的器皿,或许也藏着某个匠人对使用者掌心温度的预判。

窑火升起时,庆功会的场地正在布置。赵环站在美术馆的中庭,看着工人调试穹顶的灯光系统,手机里传来郭静的消息:“窑温到1280度了,青灰釉开始流动了。”他抬头望向正在亮起来的星轨穹顶,猎户座的腰带三星正沿着预设的轨迹缓缓移动,像被谁用手指在夜空里划出了一道弧线。

庆典当天,香槟塔旁的陶土冰桶成了最特别的存在。青灰色的釉面果然布满细密的开片,冰镇后的桶身凝着薄薄一层水汽,顺着螺旋纹的凹槽缓缓滑落,在底部的足圈里积成一汪小小的月牙。甲方代表好奇地抚摸着冰桶外侧的棱纹:“这手感真奇妙,像是握着一块会呼吸的石头。¤微¨?趣|`小<=1说?网3] 郭静正想解释,却听见赵环开口:“这是陶土与人体工学的对话。”他拿起一瓶香槟放进冰桶,瓶身与桶壁的贴合度恰好留出两指宽的缝隙,“既保证了冷气循环,又方便取用,每个棱纹的间距都是按成年人手指宽度设计的。”

郭静侧过头,看见他眼中映着冰桶上的开片,像盛着一片碎掉的星空。她忽然想起烧制前夜,他蹲在窑炉前,用建筑测温仪测量窑壁的温度分布,嘴里念叨着“热胀冷缩系数要和泥料匹配”,手指却轻轻敲着窑门,像在和里面的冰桶打招呼。

香槟开启的脆响里,赵环递给郭静一杯酒。杯壁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像他们第一次在咖啡馆共饮时,玻璃杯上凝结的水珠。“你看。”郭静指着冰桶里的香槟瓶,瓶身反射的灯光在开片里流动,“它真的记住了星光的轨迹。”

赵环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忽然明白所谓“灵肉共振”,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碰撞,而是像这陶土冰桶一样——他用理性计算出每一寸空间的秩序,她用感性让泥土记住指尖的温度,最终在某个庆功会的夜晚,让青灰釉的开片里,同时盛着冰镇的凉意与星光的暖意,像两个灵魂在时光里,找到了最舒服的共存弧度。

远处的穹顶下,有人在谈论建筑美学,有人在赞叹陶艺的巧思。而他们站在冰桶旁,看着彼此掌心倒映的开片纹路,像在翻阅一本写满密码的书——那些关于结构与温度、理性与感性的秘密,早已被陶土悄悄记下,在窑火与星光的双重注视下,长成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褶皱。

庆功会的请柬像一群白色的蝶,停在赵环办公桌的玻璃台面上。甲方寄来的烫金字体印着“美术馆主体结构封顶庆典”,边角压着浅浮雕的穹顶纹样——那是他设计的星轨穹顶的简化版,此刻却让他想起郭静工作室里,那些待入窑的陶坯边缘未修的毛边。

“用不锈钢冰桶太普通了。”郭静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陶土摩擦的沙沙声,“昨天揉泥时突然想到,陶土的保温性其实很好,尤其是粗砂质的泥料,孔隙能锁住冷气。”

赵环指尖划过请柬上的穹顶弧线,计算器在键盘上跳出一串数字:“直径需保持在28厘米,才能容纳标准香槟桶的冰量。壁厚不能超过1.2厘米,否则自重过大,且陶土导热慢,过厚会导致内外温差失衡,外壁容易凝水。”他顿了顿,听见听筒里传来轮盘转动的嗡鸣,补充道,“但也不能低于0.8厘米,否则结构强度不足,怕盛冰后开裂。”

“知道啦,赵工。”郭静的笑声混着泥土的气息漫过来,“你要不要过来看看?我刚练了几个小坯,泥料里加了河砂,摸起来像含着星星的颗粒。”

陶艺工作室的阳光总带着颗粒感。赵环推开门时,郭静正跪在陶轮前,围裙上沾着深浅不一的土黄色,像他图纸上被雨水洇开的铅笔线。她面前摆着三个巴掌大的冰桶雏形,一个圆钝如卵石,一个带着斜切的腰线,最右边那个被捏出了起伏的棱纹,像被水流冲刷过的河床。

“你看这个。”郭静举起带棱纹的小坯,指尖沿着凸起的线条滑动,“泥土说它想长成这样,握在手里能感觉到阻力,倒酒时不会打滑。”

赵环接过坯体,掌心立刻感受到粗砂与陶土的颗粒感,像握着一块被阳光晒暖的河石。他用指腹量过棱纹的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