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远古人皇纪 > 第198章 晨露计量

第198章 晨露计量

观测点,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收集、归类和那充满仪式感的“沙量置换”与“刻痕记录”。

枯燥的数据收集背后,隐藏着令人震撼的自然规律!

**黎明前:** 所有收集板都只有一层薄薄的湿气,几乎无法收集到成滴的露水。沙量置换显示,所有材质收集量都极少,刻痕均为“一道杠”(少)。

**日出时(露最盛):** 景象截然不同!

* **芭蕉叶收集板:** 宽大的叶面上凝结着密密麻麻、大颗滚圆的露珠,如同镶嵌了无数珍珠!轻轻一扫,汇聚的露水竟能注满小半杯!沙量置换后,刻痕为“三道杠”(多)!

* **草席收集板:** 细密的草茎间挂满了小露珠,收集量明显少于芭蕉叶,但也颇为可观,刻痕为“二道杠”(中多)。

* **陶片收集板:** 光滑的表面上露珠较少、较小,容易滚落,收集量明显偏少,刻痕为“一道杠”(少)。

* **砂岩板收集板:** 表面粗糙吸水,露珠难以凝结成形,大部分水汽似乎被石头吸收了,收集到的露水最少,刻痕仅为“半道杠”(极少)。

,!

* **地点差异:** 近水源(沟洫水塘边)和阴凉处(密林边缘、遮阴苗床下)的露水量普遍高于干燥通风处(西坡高地)。遮阴下的收集板露水量显着高于无遮阴处的同类板!

**日出后一刻:** 露水开始迅速蒸发消散。芭蕉叶和草席上仍有少量露珠,陶片和砂岩板几乎已干。收集量锐减,刻痕普遍降为“一道杠”或“半道杠”。

**日出后三刻:** 阳光灼热,所有收集板恢复干燥。收集不到任何露水。

当草叶将那块刻满了符号和横杠的木板呈现在秦霄和岩山面前时,规律已清晰可见!芭蕉叶,这种天然的巨大叶片,在近水源或阴凉处的日出时分,凝聚露水的效率远超其他人工材料!

“原来…露水真的有这么多!芭蕉叶…竟然能聚集这么多水!”草叶看着木板上代表芭蕉叶“三道杠”的密集刻痕,回想起收集时那沉甸甸的小半杯水,声音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秦霄的目光扫过木板上的刻痕,那些原始的符号和杠杠,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精确的数据流。他缓缓抬起头,望向沟壑内那些高大的野生芭蕉丛,一个利用自然之力进行“灌溉”的蓝图已然成熟!

“…引…芭…蕉…叶…为…天…渠…”(引芭蕉叶作为天然的渠道!)秦霄的意念清晰而有力,“…移…栽…近…田…架…为…蓬…聚…夜…露…导…晨…水…润…苗…根!”

(移栽芭蕉树靠近田地,将其叶片架设成遮蓬,聚集夜晚的露水,在清晨引导水滴滋润苗的根部!)

**一场基于“晨露计量”结果的、巧夺天工的原始灌溉革命,就此展开:**

1. **移栽芭蕉(建造“露水工厂”):** 岩山亲自带领战士,小心翼翼地将沟壑内外生长健壮、叶片巨大的野生芭蕉树连根带土挖出(尽量保留根系土球),移栽到薯苗田(尤其是珍贵的扦插苗田)和西坡沃土田的四周,尤其是靠近干裂区域的上风处。移栽后立刻浇透定根水。

2. **架叶成蓬(构建“集露系统”):** 这是关键!利用砍伐的细长竹竿(或坚韧木杆)作为骨架。

* **单株架设:** 对于单株芭蕉,在植株旁斜插数根竹竿,将巨大的芭蕉叶边缘小心地用柔韧的草绳绑缚在竹竿上,使叶片呈**倾斜的漏斗状**(叶尖向下),并调整角度,使其叶尖正对着下方需要灌溉的薯苗根部区域(“…叶…斜…尖…指…根…”)。

* **连片成网:** 对于成片移栽的芭蕉,则搭建更复杂的网格状竹架,将相邻芭蕉的叶片边缘相互交叠、绑缚在竹架上,形成一片巨大的、连绵起伏的“集露遮蓬”,覆盖在田地上方。遮蓬并非完全密闭,而是留有缝隙通风,但足以最大化承接夜间的湿气凝结。

3. **导水润根(实现“精准滴灌”):** 在倾斜芭蕉叶的叶尖下方,对应着薯苗的根部位置,挖出一个小小的浅坑(“…根…旁…掘…浅…洼…”)。当清晨露水在宽大的叶面上凝聚、滚落时,便顺着倾斜的叶面,精准地滴入下方的浅坑中,直接浸润苗的根部土壤(“…露…聚…滴…洼…渗…根…”)!效率远高于漫灌!

4. **保湿增效(结合遮阴):** 这巨大的芭蕉叶遮蓬,不仅收集露水,本身也为下方的薯苗提供了宝贵的遮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