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县试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那张贴着“案首沈青云”大字的红榜,在青阳县衙门口的风中似乎还在微微招展,散发着墨香和荣耀的气息。~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然而,对于志存高远的读书人而言,县试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那象征着更高一级考验的府试,便己如期而至,带着更大的挑战和更激烈的竞争,向所有通过县试的童生们发出了召唤。
府试,设在南淮府府城。南淮府,乃是大夏王朝南方的一座赫赫有名的重镇,其地位之显赫,远非青阳这等偏僻小县可比。府城之内,商贾云集,文风鼎盛,下辖十数个县,人口稠密,才俊辈出。能够从各县那数以百计,乃至数以千计的童生试中脱颖而出,获得参加府试资格的,无一不是当地的佼佼者,是百里挑一的读书种子。其竞争之激烈,其难度之巨大,自然也远非县试可以相提并论。
沈青云作为新科县试案首,年仅八岁便有如此惊世才华,自然是备受瞩目,也承载了无数的期盼。他的名字,早己随着那份见解独到,言辞恳切的策论,传遍了整个青阳县的街头巷尾,甚至在南淮府的一些文人雅士的圈子里,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议论。
有人赞他天赋异禀,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少年英才,将来必成国家栋梁之材。
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侥幸得志,根基尚浅,不过是在青阳那等小地方称雄罢了,到了府城这等藏龙卧虎,才俊辈出的地方,恐怕就要泯然众人,显露原形了。
更有甚者,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甚至在暗中散布谣言,说沈青云之所以能夺得县试案首,不过是走了县尊大人的门路,或是得了什么高人暗中相助,并非全凭真才实学。-白~马?书·院~ .嶵_辛?蟑¢劫~哽\新^筷`
对于外界的种种议论和猜测,沈青云一概置之不理,淡然处之。他依旧是每日里潜心苦读,焚膏继晷,为即将到来的府试做着最后的,也是最充分的准备。
他深知,府试的难度,绝非县试可比。考官的眼光会更加挑剔,题目也会更加刁钻古怪,对学子的知识储备、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轻视之心,唯有全力以赴,方能有一线生机。
周济安先生和钱汝成为钱老太爷,这两位在青阳县德高望重的前辈耆宿,也对沈青云此次府试寄予了厚望。他们不仅在学问上给予了沈青云诸多精心的指点和悉心的教诲,还特意修书数封,洋洋洒洒,情真意切,引荐他去拜访几位在府城颇有声望,且与他们素有交情的宿儒名士和致仕官员,希望能为沈青云打通一些必要的人脉关节,也让他能提前感受一下府城那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青云啊,”周济安先生在沈青云临行前,将他叫到自己的书房,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府城不比咱们青阳县,那里龙蛇混杂,鱼龙并存,既有机遇,亦有凶险。你此去,不仅要用心应考,争取佳绩,更要学会察言观色,谨言慎行,莫要轻易得罪了那些有权有势之人,也不要被府城那纸醉金迷的浮华之气所迷惑,失了你寒门子弟的本心和求学的初心啊。?x-q^k-s¨w?.\c^o′m′”
“先生的谆谆教诲,学生一定铭记在心,时刻不敢或忘。”沈青云躬身行礼,郑重地应道。
钱老太爷则更是慷慨,他将自己早年游学西方时,费尽心力搜集到的几本早己失传的孤本善本,以及一些名家批注过的经史典籍,都毫不吝啬地赠予了沈青云,叮嘱他好生研读,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青云小子,你记住,为学之道,不仅在于读万卷书,更在于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钱老太爷抚着胡须,目光深邃地说道,“府城乃是南淮首府,人文荟萃,风物繁盛,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你此去,当多看,多听,多思,多悟,方能真正有所进益,不负老夫对你的一番期许啊。”
“多谢老太爷厚赐与指点!学生定不负所望!”沈青云再次深深一揖,心中充满了感激。
在家人的殷殷期盼和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之下,沈青云再次收拾好行囊,背上了那个承载着全家希望的考篮,踏上了前往南淮府城参加府试的征途。
这一次,依旧是父亲沈万才亲自护送。只是,与上次去县城参加县试时的那份紧张、忐忑和些许的自卑相比,沈万才此刻的心中,更多了几分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底气。毕竟,他的儿子,可是新科县试案首!是整个青阳县都交口称赞的“神童”!
他们依旧是赶着那头前些日子刚买不久,还不太听话的小毛驴。只是驴车上,除了沈青云应考所需的书籍、文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