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下,万人之上"。
吴巨没有理会来回踱步的李铭凯,让他独自高兴去吧。随后,吴巨赶回咸阳,向期待已久的大王汇报此事。
子楚长久以来对纺织厂颇感兴趣,得知消息后立刻拍板:
注资!
当初谈合作时因资金问题曾有过犹豫,但如今他的财力已十分雄厚。他当场决定出资一迁万贯,占三成股份。
双方达成协议,约定子楚为吴巨提供政策便利,减免关税和赋税,若官府有订单,需优先处理并给予优惠。合约签订后,一迁万贯从国库拨出送至吴巨府上,加上吴巨自筹的一迁万贯,总投资达两迁万贯。
,!
吴巨对这笔资金已有规划:
首先用于纺织厂扩建,现有规模不足以覆盖整个秦国市场,计划在咸阳城外进一步扩展,并选址于灞河、泾河等周边水域建设分厂,以利用水力纺织机的优势。
其次,将资金投入葛、麻、桑树的种植及蚕的养殖。
仅凭两迁万贯的投资额,吴巨便能超越秦国大多数同行。
“顺便提醒一下,作为股东,我可以帮你争取一些订单。”
子楚走到桌案旁,取出几份官府文件递给吴巨。吴巨查看后发现全是来自官府的采购单。第一份是关于三川郡官员制服的需求,由于三川郡新设,涉及大量新任官员制服制作,数量庞大。不过,高级官员如郡守、郡尉的官服由专门机构负责,使用高档布料并饰以金线和纹样,这部分业务不在吴巨的业务范围内。
三川郡的官服原本由不同来源的布料制成,如今有了吴巨,所有订单都交给他制作,实现自产自销。
第二份是一封奏章,由麃公撰写。
奏章中提及两件事:
一是新增一批官服,预计不少于五万件。?白~马*书-院′ `首~发\尽管这类官服材质普通,但因数量庞大,仍可带来上百万贯的大单。
二是秦锐士部分骑兵将配备马铠,虽然铠甲上的铁片与吴巨无关,但他负责马铠内衬的纺织工作。
吴巨审阅了几份文件,全是重要订单。他承诺尽快完成,并与相关人员商议细节。
子楚满意地说:“官服事宜交由祁农处理,马铠内衬则由麃公交涉。其余按奏章作者分别对接,谈妥后呈报即可。”
吴巨领命后,分别与祁农、麃公等人讨论价格与材料。最终,官服订单价值十七万贯,马铠内衬五万贯,其他约两三万贯,总计近两百万贯。
纺织机改良完成后,首笔收入就此到账。工厂随即全面启动,工人加班加点,车间每日繁忙。
与此同时,李铭凯与成衣店的合作进展顺利。他提供的产品质量不变,数量更多,速度更快,令成衣店难以拒绝。加上吴巨的名声加持,合作迅速敲定。短短数日,大秦纺织公司在咸阳城占据了超过五成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只能退居一旁。
吴巨这次没有像从前经营粮油那样亲自打造销售网络,因为开服装店比粮油店复杂得多。在大秦纺织公司布料进入市场后,布料价格必然下跌,但成衣价格短期内并未大幅降低,只是早晚问题。
随着原料价格下滑,成品价格下跌是市场规律。这次调整会相对温和,不会惊扰同行与消费者。为了加速进程,吴巨投入三十万贯,收购城内五家服装店,以厂家直销方式出售,价格低于同行,意在通过竞争迫使全行业降价。
这便是行业内卷。面对吴巨低价策略,其他服装店虽不满却无可奈何,毕竟他既是大供应商又是巨型企业。传言子楚参与了这场纺织业变革,真假待考,即便没有子楚,仅吴巨一人已足以令同行敬畏。
不久后,服装价格开始下调,百姓欢欣鼓舞,纷纷定制新衣。尽管价格降低,销量增加,收入变化不大甚至略增,同行索性跟进,吴巨定价多少,他们便跟随,只要不过分,任由他折腾。
至此,衣食住行中的“衣”已被吴巨解决。“可惜没有棉花”,吴巨在小院感叹。若有棉花,定会引发行业巨变,让他能彻底重塑纺织业格局,重现秦盐上市时盐商的恐慌。但如今,这些同行对他构不成威胁。自嫘祖养蚕织绸以来,这片土地上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纺织企业。
吴巨正在研究一项新的技术,他设计了一台机器,并称之为提花机。尽管他暂时无法找到棉花,但他找到了另一种方式来超越竞争对手。他绘制了图纸,并将其交给李铭凯,请他找可靠的工匠制作。
吴巨解释说,这台机器能应用到斜织机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