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47章 任公此言,可谓蔽惑圣听、祸乱朝纲!

第47章 任公此言,可谓蔽惑圣听、祸乱朝纲!

,譬如浙东文人集团既有依赖又有敌意,文化专制是其弥补自卑、预防嘲讽的手段。

仔细想想。

一个老百姓。

原来饭都吃不起了。

忽然当上皇帝了。

能不心中自卑吗?

朱元璋小的时候就是这么渡过的,这种心理创伤始终遗留在朱元璋的心中。

他做出了太多太多事情,因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就删改《孟子》,编订《孟子节文》。

对文人作品过度解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作则垂宪被杀,仅仅是则谐音贼罢了。

朱元璋废除丞相、设锦衣卫,形成皇权直达底层的统治模式,文化专制,其实也就是为了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垄断解释权,钦定《性理大全》为思想标准,禁止私人注经,也能消灭异议,处死拒绝出仕的文人,比如那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拒仕,被诛族。

所以目前出现的这种种情况,都是朱元璋刻意为之的,为何他却主动提出来这个问题?

朱允熥心中思索,难不成朱元璋已经发觉到了?

不过,这个问题倒是有些意思,是因为程朱理学的出现,才出现了这些问题和危机,现在皇爷爷朱元璋让程朱理学的文官们给拿出来一个办法。

他们拿还是不拿?

不拿的话,就同意推行荀学了。

拿的话,属于自己且自己一刀。

左右都是个问题啊。

怎么样,这些理学官员都会感到很难受。

不愧是朱元璋。

姜还是老的辣啊。

文官们,自然也看出来了这个,心中不禁微顿,但现在这种情况,他们只能选择自己砍自己一刀,毕竟这样虽然有着一定的损失,可最起码程朱理学保存下来了。

若是不愿意砍这一刀的话。

等到荀学真的发展起来了。

程朱理学没落了。

到时候就不是他们还能不能当上官员的问题了,可能他们的家族都要被新晋的荀学家族给取代了。

在这种政治场合中,万万不可因小失大啊!

思索间,户部尚书郁新立刻道:

“陛下,不知需要从哪个问题开始解决?还请陛下明示。”

他这句话,并不触犯忌讳。

毕竟。

这件事情引起来的各种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文化领域的绝对专职,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要解决哪件事情,朱元璋得说清楚才行。

不然,他们和朱允熥都没有办法拿出来解决的方法。

“解决这件事情吧,户部年度去年报告中,洪武二十四年核验的税粮文书中,仍有十七个省,三百二十七个县,存在先盖印后填写的违规操作;山西布政使司甚至出现一印多用的集体舞弊,这其实告诉咱了,咱的严刑峻法,根本未能根治制度缺陷!”

“你们双方说说,用程朱理学和荀学,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问题一出,众多官员心思就活跃出来。

基本上已经思索到了对策,

这种问题,看起来只需要围绕正心修身、制度改良、道德教化三个层面展开,就能既符合理学逻辑,又能规避对于陛下而言敏感的问题。

其实倒也不难。

只见那礼部尚书任亨泰,就跳了出来,言之凿凿道:

“陛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今官吏舞弊,盖因心术不正,未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问题之所以诞生,合该归咎于个人道德缺陷,符合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化;而山西布政使司一印多用,实乃人欲横’,当以天理克之。”

“臣建议,合该强化官员考核,特别是在科举、铨选中,增加德行比重,要求地方官定期提交《修身日记》,由巡按御史核查;然后表彰清廉官员,通过诏令宣扬其事迹,以羞恶之心感化舞弊者;《朱子家礼》有云:凡事预则立;宜仿宋制,设勘合文书:户部发空白文书时加盖半印,地方填写后再合印验核,如此可防先盖后填。”

“在请令各省举办税粮宣讲会,由理学名儒讲解《周礼·泉府》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之道,使官吏知信义重于利禄,陛下虽圣明,然州县官多由吏员升迁,未读《性理大全》,故不明义利之辨。请严令提学御史督查官学,必修《四书集注》,“伏乞增设劝农御史,携国子监生赴地方,既核税粮,亦讲乡约,使德刑相济。”

随着任亨泰说了这些,朱元璋面色平静。

说的什么玩意?

不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