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运道”上,也不尽然,说到底,还是在刘邦这个人身上。】
听到这里,刘彻不由得满意点头。
天幕现在这话说得才像样,他们大汉的太//祖皇帝,岂可当真是那平凡庸俗之辈。
若不是自身了得,又怎会聚集这些名臣良将。
【不过刘邦交友是真的会交友,但若是没有张良这位“决胜千里”的三杰之一,在后面的某些事情上,刘邦怕是真的要遭。】
刘彻:“............”
天幕你怎么又转折......夸就不能好好夸!
【张良这个人,先简单介绍一下,标准的出身名门,战国末年韩国人,祖父张开地,曾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也继任过韩国二朝的宰相,所以说,张良毫无疑问是家学渊源,就是可惜到张良这里,韩国没多久就亡了。】
【韩国的灭国,对连任五朝宰相的张家而言,那必然是有着沉痛打击的。】
【所以韩国破灭后,张良便义无反顾投入到了反秦事业中,他弟弟死后甚至都没有办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到了反秦的事业中,甚至征求过刺客行刺秦始皇,想要为韩国复仇。】
【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218年,只可惜行刺未果,在秦始皇东巡过程中,那刺客举着120斤大铁锤,击中的只是其中副车的车辇,秦始皇因为多次遇刺,早有防备,分不清究竟坐哪辆座驾,所以躲了过去,一击未成,张良也就逃了,自此流亡天下。】
起初听到“三杰”这两个字的时候,嬴政还很有兴趣。
结果后面听到“反秦”和“刺杀”这几个字的时候,嬴政:“............”
若良才不能为他所用,那也决不能为其他人所用。
天幕都说了天下一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未来大势,若不能接受灭国现实,那干脆就追随自己国家而去好了。
嬴政心想,曾经的这些六国贵族他杀不完,可现在有天幕给出的“名单”在,若是他想,这些人可一个都跑不掉,曾经他不曾赶尽杀绝,现在嘛......且看这些人知不知道审时度势了。
【张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境遇,就是“圯上受书”。】
【——就是他有一天路过沂水圯桥头,遇到了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老翁见到张良,态度很是傲慢,还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蹬下桥,让张良去给他捡鞋,结果张良还当真下去帮这位老翁捡了鞋上来。】
【但随后,这老翁又蹬鼻子上脸,翘起脚,让张良把鞋子给他穿上。
这时候张良还是强压着心底的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帮老翁穿好了鞋,结果这老翁不但不感谢,反倒仰面长笑而去。】
【一直到走出里许之地,老翁才又返回桥上,赞叹张良“孺子可教”,并约张良五日后的早上来桥头相会。】
【五日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赶到桥上,发现老翁竟是故意提前来到了桥上,并斥责他“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完了就走了,结果第二次,张良还是再次晚了老翁一步,一直到第三次,张良所幸半夜就去了桥上等候。】
【这一次,老翁满意了,认为张良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的精神打动了他,于是这位老翁送给了张良一本书。】
【并说道——“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
【没错,这位神仙般的人物便是黄石公,他送给张良的这本书,就是黄石公的著作《素书》,也可说是《太公兵法》。】
【张良遇到刘邦之后,就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而刘邦也多能领悟,并且常常采纳张良的建议以及谋略,可当张良向别人讲述《太公兵法》的时候,其他人却都听不明白,所以张良曾说——“沛公殆天授。”】
“《太公兵法》,真的假的?”
“这位黄石公现在在哪?”
“天幕称张良‘决胜千里’,如此高的评价,可是因为这本《太公兵法》?”
不少人都被天幕这段话引起了探索之欲。
甚至暗暗记下了“沂水圯桥头”这个地方——
也不知道他们去这里能不能有如此境遇......万一能有呢?
那得到此书的可就是他们了!
于是在秦朝这个时空中,第一个“景点打卡”就这么出现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刘邦的确不仅仅是运道好这么简单——
沛公殆天授......
嘶,听听这评价!
【家学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