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孙志高便早早起床。他洗漱完毕后,来到客栈的院子里。
院子里十分安静,也有几名早起的举人正在看书。
孙志高找了个石凳坐下,拿出书本,开始看了起来,虽是初春,但清晨的空气清新宜人。
不一会儿,其他同伴也陆续起床,他们看到孙志高己经在学习,纷纷受到感染,也各自找了个地方,开始复习功课。
整个客栈的院子里,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
他们白天在客栈里读书、写作、讨论问题,晚上则挑灯夜战,复习知识点。
在备考的过程中,孙志高结识了不少同样来参加会试的举子。
偶尔他们也会抽空出去走走,放松一下身心,了解汴京的风土人情。
“听说汴京的玉清观很灵验,要不我们也去拜拜,祈求考试顺利。”同窗周明远提议道,周明远是几人家境中最好的。
其父亲是扬州的推官(正七品)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但他为人随和,本可以住他在汴京的外家,有丫鬟婆子伺候,日子能过得舒坦许多。
别小看了这七品官,周家在汴京也是颇有人脉,周父未来的官途可比其他人要顺畅。
只是周明远还是选择与同窗们在这条件普通的客栈,只因看重这份同窗情谊,平日里也丝毫没有官宦子弟的架子,待人随和,常与众人谈诗论文、把酒言欢。
苏逸最爱凑热闹了,闻言,放下手中的书卷,眼中露出些许兴致:“早闻这汴京的玉清观香火鼎盛,若能去求上一签,心里也能踏实些。”
其他同窗也纷纷附和,连日来埋头苦读,正好借此机会出门放松一番。
孙志高听到“玉清观”却若有所思,脑海中瞬间闪过原剧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这地方可是贡献出不少有名的场面啊,不过他也没说什么。
于是,众人收拾妥当,结伴前往玉清观,还未至观前,远远便望见三重飞檐在碧空下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目金光。
山门前的广场上,香客摩肩接踵,小贩的叫卖声、道观的钟磬声、孩童的嬉笑打闹声交织成一片。
有身穿粗布麻衣的百姓捧着简陋香烛虔诚跪拜,也有身着绫罗绸缎的达官贵人则由仆从抬着整猪整羊前来供奉,烟雾缭绕间,檀香混着烟火气首冲天际。
“果然名不虚传!”周明远望着观门上方“玉清仙府”西个烫金大字,啧啧赞叹。
他随手掏出一锭银子抛给守在观前的小道士:“劳烦引我们入内,再备些上好的香烛。”
小道士利落地接住银子,眉开眼笑,露出一口豁牙:“几位贵人随小道来!”
说着便领着众人穿过雕花朱门,门后是一处宽敞的中庭,青铜香炉中青烟袅袅,香灰堆积如小山,足见香火之盛。
两侧回廊绘着道家二十八星宿图,斑驳的色彩虽有些脱落,却更添几分古朴庄严。
转过回廊,便是巍峨的三清主殿,汉白玉台阶层层叠叠,殿门前立着两尊丈余高的石狮子,鬃毛雕刻得根根分明,怒目圆睁,似有震慑妖魔之力。
周明远等人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殿内烛火摇曳,檀香混着酥油灯的气息扑面而来。
正中三尊神像足有五丈高,元始天尊手持玉如意,灵宝天尊怀抱太极图,道德天尊拂尘轻扬,神态庄严肃穆,俯瞰着众生。
众人不由自主屏住呼吸,在蒲团前跪成一排。
周明远率先拿起三炷香,用火折子点燃,香烟顿时袅袅升腾。
他双手高举香烛,额头几乎贴到地面,朗声道:“弟子周明远,自扬州而来,恳请诸位仙长庇佑,助我等在会试中蟾宫折桂。他日若得偿所愿,必重塑金身,广修善缘!”
孙志高等人也郑重地拜了下去:“求仙长保佑家人安康,也愿我等能不负十年寒窗,得中功名。”
殿内烛火明明灭灭,映得三清神像的衣袂仿佛在轻轻飘动,孙志高叩首时,额头触到冰凉的青砖,心中泛起一阵奇异的震颤。
说实话,作为一个曾在现代接受科学教育的人,他本不信神佛之说。
可他毫无预兆地穿越到这个似宋非宋的架空时代,多少是有些“玄学”之意,保持敬畏之心总是没错的。
孙志高拜完起身时,抬眼便看见周明远正将整锭雪花银投进功德箱,金属相撞发出清脆声响。
苏逸笑道:“瞧瞧这出手,不愧是周大公子,咱们这些寒门子弟可学不来。”
话虽这么说,苏逸也摸出好些碎银丢进去,那碎银在手中掂着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