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归来后,整个孙家都沉浸在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之中。
下月初八的县试如同一场即将来临的盛大战役,每个人都在为孙志高和孙志清的应考做着准备。
最终,孙家决定让孙守仁陪同二人前往县城参加县试。
孙志清虽己有过赴考经历,但孙志高却是第一次,且年纪不过将将 12 岁,家人们怎么也放心不下。
周氏整日里忙前忙后,为儿子准备衣物和干粮,眼中满是担忧。
她一边仔细地将衣物叠好放进包袱,一边叮嘱孙志高:“儿啊,到了县城,凡事都要小心谨慎。要是有什么不舒服,可一定要跟你大伯和二哥说。”
孙志高乖巧地点点头,安慰母亲道:“娘,您放心吧,我都记下了。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好好考试的。”
话虽如此,周氏心中的忧虑却丝毫未减,可她也明白,这是儿子奔前程的重要时刻,自己不能拖了后腿。
孙志高、孙志清和孙守仁几人商量后,决定提前去往县城,以免找不到合适的客栈。
毕竟参加县试的学子众多,住宿必然紧张,出发那天,阳光明媚,孙家众人齐聚码头为他们送行。
码头上人头攒动,船帆林立,波光粼粼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苏逸则是他父亲陪同,孙志高也是第一次见苏逸父亲。
他父亲是个身形高大但有点微微的驼背,应该是常年的劳作导致的、面容却刚毅的男子,一看便是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之人。
苏父与孙守仁相互见礼,二人脸上都带着对孩子殷切的期望。
“孙兄,此番孩子们赴考,一路还需多多照应。” 苏父拱手说道,孙守仁连忙回应。
孙有田看着语重心长地说:“守仁,志高和志清就交给你了。到了县城,一切都要安排妥当,别误了考试。”
孙守仁满脸严肃道:“爹,您放心,我一定照顾好他们。”
一路上,苏逸看着沿途的风景,他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叩打着船舷,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透露出内心的忐忑。
孙志高恰好路过,将苏逸的小动作尽收眼底,他走上前,抬手轻轻拍了拍苏逸的肩膀。
“逸哥儿,别紧张,县试虽说重要,但只要你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定能取得好成绩。咱们在私塾里日夜苦读,那些学问可不是白学的。” 他的声音爽朗,带着十足的信心,仿佛能驱散苏逸心头的阴霾。
苏父不知何时也踱步过来,望向儿子时满是关切。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儿子你学问扎实,这次肯定行。平日里你早起晚睡,那份刻苦劲儿,为父都看在眼里。”
话虽如此,可仔细瞧去,苏父的双手微微攥紧,指节泛白,额头上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神情比苏逸还紧张呢。
苏逸深吸一口气,胸脯微微起伏,用力地点点头“嗯!” 那一声回应,简短却有力,仿佛是在给自己打气,要将心中的紧张彻底驱散。
到了县城,一行人在城中西处寻找客栈。
只见大街小巷满是前来参加县试的学子和他们的家人,各个客栈都人来人往。
一番奔波后,终于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找到了一家尚有空闲房间的客栈。
客栈老板是个和善的中年人,他热情地为他们安排好房间,并提醒道:“几位客官,这几日县城里人多,出门可得小心些。”
安顿好后,孙志高等人便决定在考试前不出门,专心在房间复习。
孙志清坐在窗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书本上,他认真地翻阅着西书五经,口中念念有词。
孙志高则在一旁,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笔记。
孙守仁在一旁看着儿子和侄子,心中满是欣慰,他轻手轻脚地为他们准备茶水,生怕打扰到他们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