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赋税制度较为繁杂,除了田赋,还有丁口之赋、杂变之赋等。
孙家的田亩数在村里不算最多,只有15亩水田和几亩旱地,但每年的赋税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孙有田仔细地将上好的谷子筛选出来,装了满满几袋,准备拿去缴税。
他一边装,一边对孙守仁叮嘱道“这些谷子交了税,剩下的就是咱们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可不能浪费。”
缴税那天,孙有田检查妥当带着大儿子和二儿子一起推着装满谷子的小车,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前往县衙。
至于孙父孙守忠农忙结束后便回镇上上工了,毕竟农忙时东家也会放几天秋收假。
去县衙需要到清河镇坐船过河一个时辰才能到了县衙,去清河镇就近了只需步行两刻钟左右,所以每个村的都会组团一起去。
一来人多可以包船让船主便宜些,二来一个村的有伴,收税的官吏见一伙人都是熟悉的人,也不会太过为难,这也是百姓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到了县衙缴税处,只见前来缴税的百姓排起了长队,大家脸上都带着几分谨慎和期待。
高大的县衙大门、威严的衙役,都让百姓感到敬畏。
轮到孙家缴税时,孙守仁恭恭敬敬地将谷子呈给负责收税的官吏查验。
官吏仔细地查看谷子的成色和数量,在确认无误后,才在账本上记录下来。
等孙家村的人交完税,孙有田长舒一口气,带着儿子们和村里人一起往回走。
孙志高在家看到大人们归来,等祖翁在堂屋坐下歇息时才上前问到:“阿翁,今年缴纳的田赋好像比去年还多了?都超出税收范畴了?”
孙志高仰着稚嫩的小脸,满眼疑惑地看向身旁的祖翁孙有田。
孙有田抬手轻轻抚了抚孙志高的发顶,让他的视线与自己平齐,语重心长地解释道:“缴纳税收这是咱们的义务,高哥儿。你想想,平日里咱们走的路、用的水井,还有遇到坏人时能帮咱们主持公道的衙役,这些可都离不开官府的操持。只有交了税,官府才有银钱和粮食去操办这些事儿,咱们的日子才能安稳。”
孙有田顿了顿补充道:“至于今年为什么多缴纳,这是咱老百姓的生存之道。”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去年带的谷子也是超了些,可还是被官吏多要了些。有些人呐,只要手头有点小权力,就会想尽办法从咱们这些平头百姓身上多捞点。”
孙志远皱着眉头,满脸疑惑与不甘:“祖翁,那咱凭啥要受这窝囊气?多交的谷子可都是咱们没日没夜辛苦种出来的,就这么被他们白白拿走,太不公平了!”
孙有田神色凝重又无奈:“孩子,咱能有啥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若是计较那一点半点,惹恼了官吏,日后有的是法子刁难咱们。今年多缴一些,只求平安顺遂。”
孙志高点了点头,古往今来,一首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民不与官斗”。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教训。
在漫长的岁月里,平民百姓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官员则掌握着权力和资源。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普通民众通常难以与之抗衡。
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当见到警察时,心中也难免会涌起一阵紧张感。
那身威严的制服、严肃的表情以及腰间闪烁着寒光的警械,无一不让人意识到法律与秩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