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民国:不做土匪的流氓不是好军阀 > 第20章 中东铁路

第20章 中东铁路

13年才改称长春县。

唐枭是第一次坐火车,看啥都新鲜。

陈卫熊买的是头等车厢,据说前几年还不卖给中国人,这两年有钱就可以了。

车厢里都是木质座椅,刷着亮晶晶的油漆,十分宽敞,并没有坐满,几乎都是外国人。

火车慢得像老牛一样,好半天才发车。

唐枭将车窗抬了上去,趴在小桌板上往外看。

松花江南岸布满铁路线,临江铁路贯通了整个江岸,铁路边一排排高大的仓库和货位,满载货物的列车穿梭往来。

不远处的码头上,等待装船运往俄国或通过水陆转运英、法等国的东北土特产堆积如山,木材、煤炭、粮食、皮革、牛马、生猪等等眼花缭乱。

陈卫熊指了指,说:“看见了吗?都他妈倒腾走了!”

唐枭没说话,目不转睛看着,又是生气,又觉得鼻子一阵阵发酸,再抬头看向那些谈笑风生的外国人时,目光就凶狠起来。

中午,两个人去餐车吃饭。

红菜汤挺好喝,烤肉串和红烩牛肉味道也不错,黑面包不怎么样,又酸又咸又臭,而且价格太贵。

吃完饭,点上烟,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起来。

说起院子里这些姑娘,唏嘘着都不容易。

聊起牡丹,唐枭说她告诉自己,她在没来百花楼之前是在鹊桥会做清倌儿,说陪客人的时候要坐在客人腿上,用舌尖把嗑好的瓜子送到客人嘴里,瓜子上面还不能有一点唾沫星儿。

有的清倌儿更厉害,把瓜子放在手里,轻轻一拍就能弹到嘴里,在嘴里剥开瓜子,靠近客人,一吹气,瓜子就会落进客人嘴里。

陈卫熊说我当然知道,这丫头就是我去买回来的!

又说,咱们百花楼就不错了,没那些低级手段,姑娘们端起架子,身价反而更高。

一些低端窑子的老鸨子,为了让这些窑姐俯首帖耳,成为她的摇钱树,除了好多规矩外,还制定了许多习俗,从精神上约束她们。

常见的有‘祭鞭’。

用皮条编织成的马鞭里藏着钢针,新买来的丫头必祭此鞭。

夜深人静,将鞭供在五大仙牌位前,让姑娘跪着,老鸨子亮底讲规矩,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灌输笑贫不笑娼等思想。

说完这些开始恐吓、威胁,如敢违抗必遭鞭笞。

直到姑娘发誓,表示顺从,这才罢了!

还有‘满堂警’和‘满堂红’,通过集体惩罚未接客或生意好的姑娘,制造压力促其拉客。

另外还有‘撇苏七’,初夜后,姑娘要被迫象征性‘哭夫’,断绝情感念想;对于接客不佳的,有向管仲祈求,抱童‘踩屋子’等迷信仪式以求好运;遭遇无赖纠缠时,则通过‘燎屋子’或‘燎窑皮’的方式驱赶……

此外,妓院在起床到吃早饭前,还有十大忌,避免提及与鬼神、不祥之物相关的词汇,例如神、鬼、庙、桥、塔、龙、虎、梦,妖、牙……统统不许说!

这些唐枭还真不知道,听得是目瞪口呆。

双城堡到了,火车又停了下来。

这座县城在哈尔滨西南方向,距离约有150里地。

因境内有金代达禾、布达二座古城,故名双城;嘉庆十九年,设双城堡委协领衙门;光绪八年设双城厅;宣统元年升厅为府;民国二年改为县。

陈卫熊指着外面大包小包往上挤的旅客说:“看见那小子了吗?”

“谁?”唐枭看了过去。

“灰色对襟儿褂子,戴毡帽头的那小子!”

在东北春秋季节,很多人爱戴罐状的毡帽头,左右两侧有反折向上的帽耳朵。

冬季则流行戴一种俗称“四块瓦”的牛毛毡帽。

四块瓦样式和毡帽头差不多,只不过有四个毛皮耳,前后两个小皮耳分别护额头和后颈,左右两个个头较大,为的是保护耳朵,避免冻伤。

皮耳又叫耳苦,缝上羊、兔或狐狸等毛皮,有钱人家甚至会缝上貂皮。

由于貂和狐毛皮珍贵,羊皮有异味,兔皮又爱掉毛,所以多数人用的都是本地产长毛黄狗皮。

唐枭仔细找,果然有这么个小子,他是下车的,逆着上车人群走。

这人个子不高,身材也有些瘦弱,圆脸上挂着人畜无害的笑意,一双大眼睛甚是灵动,看年纪多说十五六岁。

陈卫熊说:“注意看他的手!”

唐枭看得很仔细,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