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群系统"研发完成后,李太昊将注意力转向了更为紧迫的任务——将第一批月球基地建设设备送上月球。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debooks.com
太昊航天位于戈壁滩的发射基地一片繁忙。三枚重型火箭并排矗立在发射台上,它们将承担首批月球基地设备的发射任务。
李太昊站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审视着发射准备的最后细节。屏幕上显示着三枚火箭的状态数据和载荷清单。
"第一枚火箭携带自动化建设机器人和基础设施,"李明远汇报道,"包括月球基地的主体结构框架、自动化建设机器人和初步的能源系统。"
"第二枚火箭携带太阳能阵列和能源系统,"王德忠补充道,"包括大型太阳能帆板、储能设备和小型核反应堆。"
"第三枚火箭携带'蚁群系统'和通信设备,"林小雨说,"包括我们研发的采矿设备和高增益通信天线。"
李太昊点点头:"三次发射间隔多久?"
"每隔三天一次,"李明远回答,"这样可以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评估每次发射的结果,并在必要时调整后续发射计划。"
"天气预报如何?"
"未来两周内天气良好,"林小雨说,"发射窗口完全开放。"
李太昊深吸一口气:"那么,开始最后倒计时。"
......
发射日清晨,基地周围的安全区域己经设置完毕。尽管这次发射没有对外公开,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吸引了大批媒体和航天爱好者在安全距离外守候。
指挥中心内,李太昊和核心团队成员各就各位。大屏幕上显示着火箭的各项参数和发射倒计时。
"30分钟,开始最终检查程序,"发射主管宣布。
各系统负责人依次报告状态:
"推进系统正常。"
"导航系统正常。"
"通信系统正常。"
"载荷系统正常。"
"气象条件适合发射。"
李太昊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心跳随着倒计时的进行而加速。
"10分钟,切换到内部电源。"
"5分钟,启动自动发射序列。"
"1分钟,所有系统就绪。"
"10、9、8、7、6、5、4、3、2、1,点火!"
随着一声巨响,第一枚重型火箭的九台发动机同时点燃,橙红色的火焰喷涌而出。火箭缓缓升空,然后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冲向天际。
指挥中心内,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大屏幕上火箭的飞行轨迹。
"一级正常分离。"
"二级点火正常。"
"飞行轨道正常。"
八分钟后,火箭己经进入预定轨道。又过了半小时,月球转移轨道注入成功。
"第一次发射完美成功!"发射主管宣布,指挥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李太昊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漫长旅程的第一步。接下来,火箭将用五天时间飞向月球,然后进行关键的月球轨道捕获和着陆操作。
......
三天后,第二枚火箭发射同样成功。又过了三天,第三枚火箭也顺利升空。三枚火箭都成功进入月球转移轨道,按计划飞向月球。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一艘登陆舱抵达月球轨道的那天,整个指挥中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月球轨道捕获是一个精确的操作,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飞船错过月球或撞向月球表面。
"开始减速,"飞行控制员宣布。
登陆舱的主发动机点火,产生反向推力,使登陆舱速度降低,被月球引力捕获。
"轨道捕获成功,"几分钟后,飞行控制员报告,"登陆舱己进入月球轨道。"
接下来是关键的着陆阶段。登陆舱需要从月球轨道下降,精确地降落在预定地点——月球南极附近的沙克尔顿环形山边缘。
"着陆模块分离成功。"
"开始下降轨道。"
"高度10公里,下降速度正常。"
"高度500米,识别着陆区域。"
"高度100米,悬停对准。"
"高度10米,准备着陆。"
"接触确认!着陆成功!"
指挥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第一批月球基地建设设备己经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
李太昊紧握拳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