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年有科举,朱元璋把围棋和象棋的比赛时间定在了后年。
早朝结束时,朱元璋见常遇春欲言又止的样子,便把常遇春叫到了偏殿。
“说说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咱瞧着你想说些什么,但又在那犹犹豫豫的,这里没外人了,你说吧。”朱元璋说道。
“臣,想做门生意。”常遇春说道。
“怎么你也缺钱了?”朱元璋问道。
“臣不是为了赚钱。朝廷内部有抵报,用于传递朝廷政令,官员奏议之事,但地方衙门,多有怠惰的情况发生。致使百姓难以了解朝廷的用意,而发生一些误解。臣想搞一个叫民报的东西,用以直接把达朝廷的一些政策传达到百姓手中。”常遇春说道。
“民报?你仔细说说。”朱元璋说道。
“就是用一张大纸,长约一尺半,高约一尺。在上面写有朝廷的最新政令,以及一些奇闻趣事。用驿站直接送达各县,再进行售卖。这样即使地方官员想对百姓隐瞒朝廷的政令,也无能为力了,百姓也能以最快的速度知晓朝廷政策。百姓中识字的虽然很少,但只需有个识字的念给百姓听即可。”常遇春说道。
“还要用到驿站?”朱元璋问道。
“民报并非紧急之物,在驿站闲暇之时传递民报即可。而民报所得,臣只拿回本钱,其余皆用于改善驿站或者驯养更多马匹。”常遇春说道。
“这个民报你准备卖多少钱?”朱元璋问道。
“臣准备一份卖十文。”常遇春说道。
“百姓恐怕买不起。不过能书写字的纸,也确实便宜不了。”朱元璋说道。
“陛下,这民报本就不是能让人人都买的,若是一里大家一起买一份呢?这不就非常便宜了吗?这民报更多是卖给哪些商贾的。十文钱对于他们不值一提。若不是考虑到要买给普通百姓,臣会把这民报卖的更贵。”常遇春说道。
“咱把这一茬给忽略了。对于一户,确实有些贵,但对于一里,确实非常便宜了。”朱元璋说道。
“这民报也可请一些大儒,写一些好文章,这样天下儒生也会非常愿意购买。”常遇春说道。
“咱也不能让你白忙活。这样,民报所得之利,你拿走一半,余下的给驿站吧。”朱元璋说道。
“臣不要这么多,不如臣拿两成,太子拿三成,其余五成给驿站。”常遇春说道。
“孤在宫里并不需要什么钱。”朱标说道。
“标儿你就收着吧。这也是郑国公的一片心意。”朱元璋说道。
“这民报初始之时臣只准备在应天府售卖,只登载一些大儒文章、奇闻异事,臣先刊印一份,呈与陛下,陛下同意后,臣再继续刊印,这一开始臣准备卖五十文一份,应天府周边百姓,臣会免费送一些。”常遇春说道。
“无妨,你看着处理就好。”朱元璋说道。
“臣还有一事。这民报若是卖的多的,这纸商恐怕会故意抬高纸价。臣以已经在找人改进这造纸之术。若是能成最好。若是不成,臣只得再搞些造纸坊。到时候再让那些故意抬高纸价的商贾付出代价。”常遇春说道。
“若是有商贾真敢故意抬高纸价,你自己处理就行,无需报给咱。”朱元璋加重了些语气说道。
出了皇宫,常遇春便开始着手准备这些事。
第一件事就是修书一封送往杭州薛永新处,再由薛永新转送罗贯中。
罗贯中收到书信后,带齐自己所有的书,便启程前往应天府了。
新的问题出现了。
常遇春又不能直接以自己的名字去搞,这样钓不到鱼。
这就得找一个守口如瓶,还能够处理好这些事的人。
这就有点犯难了。
常遇春府上帽子灵光的人还真不多,戴成弘和姜运还得准备科举。
思来想去,还是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去苏州沈万三那。
沈万三听到是常遇春送来的信,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看完信之后,沈万三才长舒一口气。
沈万三想了想,最后决定把那茶楼丘掌柜派来了应天府,一开始那掌柜也是十分不愿意,不过最后沈万三告诉他,原本茶楼的工钱一分不少,至于常遇春给他多少,沈万三绝不过问。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务必要守口如瓶,若是敢泄露出去,自己想办法跟常遇春求饶。
沈万三府上的下人散播出这样一段流言“丘掌柜好像在哪得了什么宝贝,跟老爷吵了一架就离开了府上。”
“草民参见郑国公。”丘元良说道。